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075次组卷 | 66卷引用:湖南省2021年新高考历史试题
2 . 君民关系是先秦诸子争鸣的焦点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圣人(君王)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春秋】

老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春秋】孔子

材料二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战国】韩非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西汉】董仲舒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老子与孔子主张中对“民”的不同态度。
(2)结合战国至秦汉中国历史发展的政治趋势,分别说明材料二中韩非子、董仲舒的君民关系主张有何历史意义。
3 . 战国后期,秦国逐渐代替齐国成为学术中心。吕不韦召集门客编纂的《吕氏春秋》,吸收了诸子各家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新的思想体系,以如何治理天下为核心,以“法天地”思想为根本,揆天(揣度天道)、验地、审人,为秦帝国提供了一整套治国方略。据此推知,《吕氏春秋》的编纂
①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以“天人合一”和“君权神授”为基础
③适应了统一趋势加强的需要④使三教合流得到了初步的实现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2021-03-0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4 . 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为人者天》中说:“人生有喜怒哀乐之答(对应),春秋冬夏之类也。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天之副在乎人,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故曰受,由天之号也。”其根本目的是
A.阐述人的情绪变化与四季更替的关系
B.说明人是天的产物且受天的支配
C.为“君权神授”学说提供理论上的根据
D.指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合理路径
2021-09-24更新 | 598次组卷 | 16卷引用:西南四省(川黔滇西藏)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大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秦汉之际,儒生的价值追求发生重大变化.共表现就是以营日圣王批评现实,转交为承认现实就是圣王之世。这一变化反映出秦汉之际的儒学
A.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D.儒学传统价值备受质疑
7 . 孔子的礼学思想重在个人的修养及伦理道德,要求人们的视、听、言、行等都要全然符合礼的规定。汉初,儒者贾谊论礼则强调制度规范,认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变化
A.表明先秦儒学具有普适性B.有助于儒学价值体系的重构
C.使道德修养成为治国基础D.改变了汉初治国理政的理念
2021-03-22更新 | 368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医理仲舒把自然界的“天”塑造成为有意志的人格神,把人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的安排。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国家的兴旺,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能感动天。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他还大カ宣传孔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他提出“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主张并对其进方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宗羲的主张,并说明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9 . 春秋时孔子指出“不凭灾异以言人事,不假天道以言人道”。西汉时董仲舒提出“刑罚不中,则生邪气;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整(错乱违背)而妖孳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这一变化
A.反映了儒学对世界认识的提高
B.适应了维护国家统一的要求
C.体现了儒学对佛老思想的吸收
D.蕴含了限制君主权力的诉求
2021-06-25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徐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B.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C.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D.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
2021-08-05更新 | 1161次组卷 | 68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阜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