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示一   古代中国君臣关系的变化


图示二   古代中国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演变


图示三   汉代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根据上述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图示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2022-09-26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第1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3届高三选必1一轮导学案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3 .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帝王,他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请结合下列材料探究他的功绩。
【图示中的历史】


(1)这两幅图示都体现了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有何作用?
【史料中的历史】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

——《汉书》


(2)这段史实记载了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深远的影响?
【钱币中的历史】

图三
(3)图三是汉武帝时期所铸的什么钱币?除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评价中的历史】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毛泽东


(4)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他在位时西汉进入了怎样的局面?结合毛泽东的评价,用一句话来评价汉武帝。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图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儒家其地位几经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二   儒学发展示意图



(1)材料一是从哪几个方面评价孔子的?结合所学,各举一例说明孔子在上述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儒学在“b”段出现高峰的原因。
2021-01-1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三十一中学2020 -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赢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沉重打击。两汉以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创新有三个大高峰,即西汉高峰、隋唐高峰和北宋高峰(如图所示)。入汉之后,汉代教育制度从文教政策和教育目的作了较大的调整,形成了第一个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峰。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多元融合的教育思想的开创,到隋唐时多元融合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形成了第二个高峰。而发展至宋,教育思想创新与教育制度创新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形成了第三个高峰。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示意图

—摘编自李国钧、王炳照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人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以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尔、商学、卫生学等实学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代的教育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指出唐宋教育制度创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维新派与洋务派教育改革的共同之处。如何认识教育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