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儒学成为正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下图为西汉时期中央太学博士弟子人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出现图中曲线走势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采取积极有为的统治政策B.儒学开始成为各学派中的显学
C.儒学迎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D.董仲舒融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
2 . 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司马迁取舍史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表明汉代史学(     
A.深受主流思想影响B.注重义和理的阐发
C.主动适应社会现实D.缺乏研究的可信性
2023-05-02更新 | 591次组卷 | 6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选必三 考点突破之易错易混集训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西汉初期,汉朝继承秦法中的“生分”政策,夫妻子组成的核心家庭中的妻子(母亲)对家庭财产拥有一定的支配权。西汉中期,汉律将妻子擅自动用家庭财产视为“盗窃”,并作为休妻的原则。这一变化表明(       
A.律令实现了儒家化B.家庭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尊卑亲疏成为量刑原则
2023-04-09更新 | 1056次组卷 | 9卷引用:回归教材重难点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经学逐渐发展并进入全盛时期。经学不仅是士大夫进入仕途的必经之路,而且经由皇帝“称制临决”,成为思想上的最高权威。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儒学(     
A.开始确立起显学的地位B.成为国家的制度性规范
C.奠定了选拔考试的基础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
2023-03-22更新 | 705次组卷 | 5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3古代中国思想-【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     
A.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
C.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D.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2023-03-09更新 | 1237次组卷 | 4卷引用:查补易混易错03古代中国思想-【查漏补缺】2023年高考历史三轮冲刺过关(新高考专用)
2023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6 .
时期阶段表现
春秋战国创立与发展孔子提出“仁”和“___”的学说;孟子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_____为主,礼法并施
西汉完善与独尊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汉武帝尊崇儒术,兴办_____,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至隋唐吸收与改造儒、佛、__交汇融通,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
宋明转型与成熟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_____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
明清批判与继承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批判君主专制,提倡“________

2023-02-20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微专题03民本与崇德:古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重点提炼】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0个微专题(新教材通用)
7 . 武帝即位之后曾提出:“三代受命,其符安在?灾异之变,何缘而起?”“受命之符”即符合天意,受天命而立的凭据。而“灾异之变”取决于其统治是否符合天意,符合天意就能避免灾异,呈现祥瑞,达到治平。材料可用于阐释,汉武帝时期(     
A.儒学重现实政治轻人伦道德B.政治制度受到鬼神论影响
C.儒学神学化产生的政治动因D.统治者自省和谨慎的态度
2023-01-25更新 | 750次组卷 | 5卷引用:选择题专练第25题秦汉至魏晋时期-备战高考历史按题号专项限时强化训练(全国卷·新教材)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根据已发表的考古材料显示,山东、江苏、陕西三省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汉代“孔子见老子”画像石,其中以山东居多。如图中出土于山东济南的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拓片局部),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的一次见面:孔子(左)带领他的弟子问礼于老子(右)。衣袖中伸出大雁头的人像正是孔子,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大雁是孔子送给老子的见面礼(注: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礼节,称为“贽礼”,禽鸟为初见尊长时所送的礼品)。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在孔子和老子中间有一小儿,为童子项橐(七岁神童,孔子老师)。


孝堂山石祠孔子见老子图(拓片局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汉代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史料价值。(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12-04更新 | 128次组卷 | 5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儒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治国模式,此后每一朝代的封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总是不断地扩大太学的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官学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汉代学校教育实行“分经授诸生”,汉武帝时在太学里置五经博士,儒生以传习、阐释“五经”为业,经学开始形成,学派逐渐繁荣。

材料二   唐代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等,且四门学准许“庶人之俊异者”入学。唐宋以后,不仅汉族统治者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传承以儒家经学为主的中华文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对此格外重视,并在学校管理和救学方面制定了颇为周详的规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并简析唐宋以来古代学校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
2022-09-26更新 | 455次组卷 | 10卷引用:(主观50题)主题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超燃历史一轮课件帮好题帮(新教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汉初,《诗》《春秋》等五经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齐鲁两地。到西汉中后期,天下的年轻人都以读(五)经为务,因此私学盛行、学校林立。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统一国家的巩固B.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C.太学教育的衰落D.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