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儒学指12-17世纪主导中国思想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是对佛教、道教的回应,并最终成功的融合了后两种信仰体系的一些内容(“理”源于佛教,“气”源于道教),将儒家思想体系化,真正形成了“儒学”,因而也最终强化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摘编自魏根深《中国历史研究手册》

材料二   儒家一直比较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前期儒学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在人的道德修养方面,提出并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主张“仁者爱人”;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主张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杀生成仁、舍生取义;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则注重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后期宋明理学家把道德修养作为治学做人的根本,主张“学以至圣人”求自己和他人能够把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圣人的人格为导向,在精神上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个体内在情感的调节求个体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保持心灵的平静,保持一颗冷静清晰的头脑,以期冀达到一种有涵养的人格。


(1)根据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孟儒学和宋明理学在道德修养上的不同观点,并分析儒家道德修养观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儒学发展史上,唐宋转型无疑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隋唐以来,儒、释、道三教鼎立,但在斗争中它们彼此融合、相互渗透。面对三教并存,尤其是佛教的异军突起和势力膨胀,儒学内部就如何应对佛教的挑战,存在着分歧。一派以韩愈为代表,他认为佛老不讲君臣礼仪、伦理纲常,破坏了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妻关系,扰乱了封建的等级秩序,故力主建立儒家道统,排除异学;另一派以柳宗元为代表,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容各家之长,以开放的思维使儒家获得新生。唐代的思想论争开启了宋学的新局面。

——摘编自李伏清《唐宋思想转型与宋明儒学复兴的先驱》

材料二明清之际的利玛窦等天主教传教士在传教过程中已意识到要成功地推进基督教的传播,必须入乡随俗,理解、尊重与适应中国文化。中国是以儒教立国,在中国社会生活与中国文化中占主流的是儒学。于是,利玛窦与他的同伴们改而接受了儒士的生活方式,便以基督

教义附会儒学,倡儒耶同质之说。利玛窦采用儒冠儒服,认真研究中国文化,极力糅合儒家学说,借助中国经典中的“天”“仁爱”等观念宣教,试图让作为“异教徒”的中国人觉得不是要强加给他们一种外来宗教。

——《论近世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愈、柳宗元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产生的相似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儒学与明清之际儒学处境的异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前中国人常爱说“读书明理”一句话。在乡村中,更常听见指说某人为“读书明理之人”。这个理何所指?不烦解释,中国人都明白的。它绝不包含物理的理、化学的理、一切自然科学的理,就连社会科学上许多理,亦都不包括在内。却是同此一句话,在西洋人听去,亦许生出不同的了解罢!中国有许多书,西洋亦有许多书;书中莫不讲到许多理。但翻开书一看,却似不同。中国书所讲总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耻、爱人、公平、信实之类。若西洋书,则其所谈的不是自然科学之理,便是社会科学之理,或纯抽象的数理与论理。因此,当你说“读书明理”一句话,他便以为是明白那些科学之理了。

——摘编自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材料二   朱熹论“理”,一则明其绝对、永恒,在气之先,二则明其运动不息而无处不存。针对佛教“空虚”之说,特别强调“理是实理”“万理皆实”,在人性论方面,他认为“道心”禀受于天地,为“理”之体现,至纯至善,虽下愚小人亦皆有之。“人心”则生于形体之私,善恶相混,驳杂不纯,虽上智君子亦不能无。道心、人心既集于一人之身,即须以“精”“一”功夫加以扩充制约。精,一之道,其一则在“内省”“居敬”,其二则是“践履”“格物致知”。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程朱理学中“理”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在宋朝形成的原因。
2023-06-20更新 | 116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经学形态的儒学,主要是一种政治哲学,它可以发挥“以儒治国”的功能,却难以收到“治心”和“治身”的功效。如果不敢变这种情形,儒学便不能成为全民族的文化共识。于是把儒学的发展空间向人生哲学领域拓展,成为他们的选择。材料可用来说明
A.理学产生的现实原因B.理学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C.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D.儒学文化作用受到质疑
2022-03-14更新 | 311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强化训练(一)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知识对儒学进行比较全面的改造,使之不再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这种儒学不妨称为近代新儒学。

——摘编自张朝松《儒学近代转型的一个侧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儒学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其演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儒学在近代变迁中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