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了独尊地位,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儒学自身也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唐朝统治者整体而言,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面对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也受到挑战,唐中期的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学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并结合所学指出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实质。
(2)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从汉至唐推动儒学地位变化的原因。
2021-12-0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南宋人创作的《虎溪三笑图》描绘的系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A.思想活跃文化多元B.儒学信仰得到重建
C.佛教文化影响扩大D.国家分裂导致文化分离
3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宋代生产力的发展酝酿着理论形态转型,传统儒学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客观上要求学更多地关注现实,这就是经世致用思想。北宋个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但没有完成国家的完全统一,有识之士通过儒学做出了符合现实的新解释。理学家们吸收并利用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儁学形而上学本体论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无论是各种各样的理学本体论,还是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价值核心却又恰恰是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儒道互补、佛教为宾的格局已经名存实亡了。

——摘编自宋延高《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观点及其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产生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唐代长安,茶已经成为僧人自己和待客的主要饮品。 茶性苦,而佛教认为“苦”乃人生“四谛”之首,佛家从茶的 苦后回甘联想到其可以帮助修习佛法之人悟透人性,达到“茶禅一味”的精神高度。 这表明唐代(   )
A.民众生活深受佛教文化影响B.外来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文化
C.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D.品茶成为道德教化主要形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汉代流行的“深衣"将人的身体掩盖得严严实实(左图)。东晋南朝,江南上层社会流行男装宽袍大袖,女装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叠(右图)。促成这种服饰式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农耕经济的发展B.审美水平的提升
C.政局的相对安定D.社会思想的变动
2020-04-09更新 | 474次组卷 | 18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黄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玄学美学研》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2020-02-02更新 | 10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史载,唐玄宗先后注释、颁布《孝经》《道德经》《金刚经》,并将其列为“不坏之法”。这表明
A.统治者平等对待三教B.三教合一潮流的弥漫C.儒学失去官方正统地位D.理学兴起具有必然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2017-05-09更新 | 437次组卷 | 15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靖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