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产生的背景、原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2022-06-08更新 | 6762次组卷 | 60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04)
2 .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3 . 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佛教学者便也风云星宿、图道运变,奠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而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则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这说明
A.中国古代文化呈现多元性B.佛教思想冲击传统文化
C.佛教具有很强的调适性D.文化发展引领时代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学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创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儒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
A.吸收佛、道的思想主张B.否定“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思想主张
C.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D.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
2021-07-12更新 | 331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南省驻马店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虎溪三笑”原为晋代佛门传说,传高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故事本为虚构,却在唐宋时期受到推崇,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这说明唐宋时期
A.文学创作出现了全面繁荣局面B.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C.儒、道、佛三家出现融合趋势D.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开始形成
6 . 有学者指出“佛教虽然是外来的宗教,但它在中国的环境中,一步一步地与中国文化和中国原有的思想观念相融合,一方面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加进了新的成分,最后自己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下列史事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②隋唐时期佛教完成本土化
③宋明时期形成宋明理学④佛教向东传入朝鲜和日本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

——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
2021-06-08更新 | 7103次组卷 | 66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反映出
A.政府的对外文化政策由禁绝转向开明
B.大一统时代推动文化由对抗走向融合
C.儒家思想经受佛道冲击逐渐走向复兴
D.佛教传播转向学者导致弃儒从佛普遍
2021-05-08更新 | 270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希望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佛教最初传入中原时关于“剃度”并无明确限制。但东晋高僧慧远却指出,凡是尚在朝廷效力的人,尤其是士兵,或者还没有征得父母同意的人都不能受戒剃度。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中外文化交流频繁B.儒家统治地位动摇
C.佛教主动适应现实D.三教合一开始出现
2021-05-05更新 | 1665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单元AB卷-选择性必修3-期末检测卷(A卷)
10 . 玄学的代表王弼(226-249年)认为“崇仁义,愈致斯伪……顺自然而行,不造不施”才是治国根本,故应当“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魏晋士人崇尚“无为”反映出当时
A.门阀制度受到抨击B.儒学面临信仰危机
C.无为而治成为主流D.三教合一趋势显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