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冈”,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在此,王阳明
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B.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
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
D.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本理论。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本思想体系。此外,这一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民同乐”“民事不可缓也”“取于民有制”“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随着输入中国货品的增多和介绍中国国情的书籍的大量出版,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十分崇拜,在自己的书房里经常挂孔子的画像。西方文明的显著长处在于科学的方法;中国文明的长处到在于对人生归宿的合理解释。人们一定希望看到两者逐渐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关注重点有哪些?并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3)根据材料三,指出让欧洲人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媒介。材料三对“中西文明”有怎样的见解?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下列观点与二程理学观点不符的是
A.心即理也
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C.人伦者,天理也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与之最为接近的思想是
A.汉代儒学的主张
B.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主张
C.陆王心学的思想
D.程朱理学思想
2017-11-12更新 | 250次组卷 | 25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心即理也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作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注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A.四书是南宋朱熹所著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关于“理”的内涵,依据材料二三说明宋明理学为什么是“两汉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历史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2017-04-19更新 | 332次组卷 | 16卷引用:内蒙古集宁一中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

材料二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
(3)引用材料三中原文,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君权”有何共同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