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属僚抓到一个盗贼。阳明亲自审问,并对盗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一故事说明了
A.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其本心的表现
B.理是万物本源,强调格物致知
C.“致良知”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B.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C.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D.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2019-01-05更新 | 237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5-2016年内蒙古集宁一中东校区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王阳明认为,“良知”包括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有别等伦理,亦包括人们的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等道德观念,据此可知,王阳明的“良知”论
A.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B.有助于提升人伦道德
C.融合了佛道等理论
D.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
5 . “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B.“万物只有一个天理”
C.“致良知”“知行合一”
D.“民贵君轻”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彻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其宗旨经过综合,则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他进一步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塞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1)依据材料一,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
(3)董仲舒和黄宗羲都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从材料三、四来看,他们分别继承了哪些不同的内容?他们的发展又有何不同?
2018-10-18更新 | 221次组卷 | 15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研究者撰文指出,在现代儒学研究史中,一般看法是把王学(即王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这种看法掩盖了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实情。实际上,王学是有元以来在“合会朱陆”的趋势下产生的。黄宗羲也称其“范围朱陆而进退之”。作者认为“王学”
A.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
B.主要上承陆九渊的学说
C.对朱陆的思想兼有承袭
D.与程朱思想具有一致性
8 .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2018-10-01更新 | 156次组卷 | 20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有知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荀子、王阳明、苏格拉底在人性观问题上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扩展人的善性,他们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解决途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东西方先哲强调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其侧重点及目的有何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2018-06-09更新 | 8896次组卷 | 135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