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官学德育模式的实现途径以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为主,出于教学衔接的方便与统一性,统治者要求地方官学的德育课程设置基本上要与太学保持一致。课程设置主要有《诗》学、《书》学、《礼》学、《易》学、《论语》学和《孝经》。经师讲学是汉代讲学的主要教学形式,太学博士通过大班上课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机会。由于汉代太学师生比例相差悬殊,仅靠大班上课很难满足学生求学的要求,也采取弟子相传的教学形式。集会是汉代太学特有的一种教学方式,许多以讨论经学或演示礼仪为内容的集会,一般由皇帝主持。

——摘编自《西汉官学德育模式构建研究》

材料二   朱熹在为白鹿洞书院制定课程计划时,除了讲授儒家传统课程“五经”外,还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起编成“四书”,强调学生先读“四书”再读“五经”。书院在教学中采取重视自学、升堂讲学、自由论辩等教学方法。朱熹指导学生读书的原则、方法有六项,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着紧用力与居敬持志。自由论辩必然要求书院进行开放性的教学,对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生观点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允许不同观点的人会讲论辩,是书院实行自由讲学的一种典型方式。

——摘编自《南宋白鹿洞书院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践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官学开展德育实践的有利因素和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和南宋书院德育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异同点。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整理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的研究心得。如程颐在鸣皋书院讲授自己所著的《易经》,陆九渊在象山学院,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授自己的著作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书院课程也各不相同,各个学派的大师都在书院中自由讲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书院也将诗赋作为教材之一,主要有《诗经》《楚辞》等经典诗赋作品;一些书院还设有专门的诗歌赏鉴的地方,生徒们开展文会、诗会等活动。书院生徒还学习散文、传记文、议论文。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宋代书院生徒学习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左传》史记》汉书《战国策》《公羊传》,以及《谷梁传》等。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里还有实用技术,在书院里实行“分斋”教学,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经义”斋是教授弟子学习和研究儒学经典;而“治事”斋是分科教授,其讲课内容主要是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据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
2022-01-10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安康中学本部和分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门弟子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书、礼、乐、数、射、御等。从整体上来说,这些知识或技艺都是以礼为基础的,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立于礼”是孔子对学生最为基本的要求,要“立于礼”是因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对学生问礼总是给予鼓励和支持,他认为要学成礼就要做到克己复礼,要在言行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才能不逾越礼的界限,才能以“礼”为准则。

墨家则从国家和仁爱的角度来探寻礼,从社会教化的角度来谈礼。墨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对学生魏越说:“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当务之急,应当不仅仅是从事教育,摈弃事鬼神等无礼的成份,还要通过“兼爱”“非攻”来把礼的思想贯彻到实际行动中来。也正是在礼的基础上,墨家提出了“以名举实”“察类明故”“量力所至”“言行一致”等教育方法。

——摘编自左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儒墨教育对“礼”传播的贡献》

材料二   朱熹晚年以《仪礼》为经、《礼记》为传、《周礼》为纲,会通三礼,建立了一套前无古人的“礼学体系”。作为儒家思想的躬行实践者,朱熹也常用“礼”来协调与维系人类之间的种种关系。“圣人之修仁义,制礼乐,凡以明道故也”,这“道”也就是理。“人而不仁,灭天理,夫何有礼乐。”朱熹认为,人要有“仁”的道德习惯,一切行为需遵从于“天理”才有“礼乐”可言,这也是合于“天理”的具体表现。“礼乐”是“理”在社会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其内在真正的核心,一个没有“仁德”之心的人,是根本谈不上“礼乐”的。这正如其所言:“礼者,天理之节文;乐者,天理之和乐;仁者,人心之天理。”人心若存得这天理,便与礼乐凑合得着。若无这天理,便是与礼乐凑合不着。

——摘编自陈四海、任姗《从朱熹理学论其礼乐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墨两家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个学派具有诸多共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熹对“礼”的理解,并简要评价朱熹的礼乐思想。
2022-03-23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大联考历史试题
4 . 《宋史》记载:“凡《诗》.《书》六艺之文,与夫孔、孟之遗言,颠错于秦火,支离于汉儒,幽沉于魏晋六朝者,至是皆焕然大明,秩然而各得其所。”以下言论体现“焕然大明”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意在
A.赞美池塘优美的风景B.强调书法取法于自然
C.克制欲望来探究天理D.借自然现象说明事理
6 . 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在唐代被传为佳话的故事在宋代却被视为反面教材。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为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已深入人心B.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
C.词取代诗歌成为主流文学形式D.理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2020-02-02更新 | 20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成都新津为明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韩非思想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2019-08-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中国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材料一:


材料二:熹平(东汉灵帝年号)四年,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材料三: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的作用。
(3)宋代书院是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地方。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就是当时朱熹讲学的地点。结合材料,说明白鹿洞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特色。
2019-07-1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汉儒称赞《诗经》能够“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朱熹称《诗经》为“淫奔之诗”,认为《国风》“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互歌咏,各言其情者也”。由此可知,朱熹
A.把《诗经》的内容政教化
B.歪曲了《诗经》的原始意义
C.比汉儒的观点更接近事实
D.否定了《诗经》的经典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程颢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官后曾作《秋日偶成》一诗,其中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被后人评价为“言穷理精深”。此诗作的特点是
A.句式灵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B.表现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气度
C.在“格物”中,贯通明“理”
D.叙事抒情相结合,针砭时弊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