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古往今来,不少思想家对人性作过认真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轲《孟子.告子上》
材料二 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是性人为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利法度。
——荀况《荀子•性恶》
材料三 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四 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美德的本性和性质,我们也必须在一个假设之下来问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问题,就像这样:如果美德是属于这样一类心灵的善,它是否应该由教育而来?让我们假设第一个假设是知识或不是知识——在这种情形之下,它是由教育来的或不是由教育来的?……但美德是否由教育而来的呢?或毋宁说,是否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只 有知 识是由教育而来的呢?
——苏格拉底
材料五 如果人是天使,那就不需要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了。……人总是要追求其个人私利的。要改变人性,就像要阻挡狂流一样困难。聪明的立法者应该巧妙地通过改变河道而对其加以引导,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将其导向公共利益方面。
——美国政治家麦迪逊
(1)综合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不同点,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阳明的人性观是怎样的?他认为应怎样加强道德修养?
(3)根据材料四概括苏格拉底的思想。
(4)据材料五分析,麦迪逊主张对政府进行“外来的或内在的限制”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对政府怎样进行“内在的限制”?综合上述材料,与其他思想家相比,麦迪逊主张如何对人性进行规范引导?
2019-01-30更新 | 93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陕西省长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2 .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务行。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3 .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的不同时期,儒学思想家们不断对其进行新的阐释,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教第一要义。”

材料三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朱熹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

(3)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结合材料三,概括这个时期儒学思想家们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4 . 宋明理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郁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集中了前人(特别是程颐系统)的儒学研究成果,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他把《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理论根据,构建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通过编撰《童蒙须知》等启蒙著作,对儿童的衣着、饮食等日常行为都作了道德规定。比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抗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朱熹学说形成的原因,概括朱熹推广儒学的路径。
(2)据材料二,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会意义。
(3)据材料一、二,分析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主要趋势。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之七: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在当时“未取得成功”的原因。(4分)
(2)概括材料二中董仲舒的主要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西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朱熹、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4)材料四作者又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我们今天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