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某同学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主题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材料:
材料出处
中国传统文化一贯主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文化价值观方面,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样统一。李宗桂:《优秀文化传统与民族凝聚力》
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之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提取一项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性”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表述成文。)
2 . 结合所学完成下表中空白部分,梳理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历程

时期态势人物主要思想特点地位
先秦兴起孔子
治国原则
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未受重视
孟子

荀子
汉代新儒学
董仲舒

神学化
正统化
政治上成为正统思想,思想上确立为主流。
宋明新发展程朱
陆王

“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就是三纲五常,
   “存天理,灭人欲”
哲学化
思辨化
理论化
世俗化
成为官方哲学,巩固统治地位
明清
新活力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实用性
批判性
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2022-02-2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性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朝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
(2)指出导致清朝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主要原因。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他还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并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且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较晚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卢梭等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毫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编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两者目的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梁启超说:“凡大思想家所留下的话,虽或在当时不发生效力,然后那话灌输到国民‘下意识’里头,碰着机缘,便会复活,而且其力极猛。清初几位大师一一实残明遗老一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之流。他们许多话。在过去二百多年间大家熟视无睹,到这时忽然像电气一般把许多青年的心弦得直跳。”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明清进步思潮直接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B.明清进步思潮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
C.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受明清进步思的影响
D.明清进步思潮极大地推动了青年知识分子觉醒
6 . 阅读下列材料
中西方历史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既有差异又有相似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6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西欧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朱元璋:实行八股取士制度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18——19世纪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孟德斯鸠认为国家的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是人的理性体现。


(1)依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阶段中国和西欧思想发展史的共同历史特征。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严复的主要思想主张。
7 . 明清之际抨击君主的思潮“无需借助文本的传播,主要是口耳相传,也不受官员士大夫和道德的规范,按照实际生活表现民众的真情实感,编成各种民歌、民谣等,在通衢闹市演唱、传播,以致从官员到民众对皇帝非议成风”。这实际上是
A.人们对当时封建秩序的大力抵制
B.民众追求民主政治的体现
C.封建小农经济逐步解体的反映
D.市民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2018-05-28更新 | 556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北海国际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王夫之则对维护君主专制的宋明理学给予坚决批判,他认为“人欲”不能抹杀,“天地之产,皆有所用,饮食男女,皆有所负”,这是对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的“人性天就论”思想的重新焕发。

材料二 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剧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失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蕴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时所利用的理论和批判的对象上有何不同之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背景和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10 . 《明夷待访录》中记载:“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体现出
A.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B.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C.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的愿望
D.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要求
2016-11-27更新 | 332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4-2015学年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高二上学期模块监测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