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更是历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家国情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一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即孔子所言“性相近,习相远也”。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甚至兼济天下”的认识,孔子才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论断。

——据施玉苓《浅谈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改编

材料二   宋明理学在给民族文化、民族进步带来损害的同时,也为民族传统留下了若干积极因子,这就是道德自觉的理想人格的建树。它孜孜讲求“立志”、“修身”、“涵养德性,变化气质”以完成“内圣”人格。所谓“内圣”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传统时代的最高表现形式。在这种精神追求的激励下,宋代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

——摘自张全明、李文涛《中国历史大讲堂宋史十二讲》

材料三   梁启超将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其含义已与顾氏原义有了很大差别。顾炎武的原义实质上是政治哲学问题,强调士大夫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梁启超则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才能道德水平之提升,强调士大夫的社会担当职责。造成两者差异之原因在于梁启超的现代启蒙思想背景,而顾炎武则基于中国传统经学的现实关切和理论品格。

——引自王进《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本义考论》


(1)概括材料一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设定的高要求教育目标加以简要阐述。
(2)依据材料二,以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精神追求”为例,扼要说明“士大夫为国家效力的自觉性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也空前强烈”的表现。
(3)众所周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梁启超从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论述中概括而来的,但其中的思想含义和思想背景都存在着差异。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从“士大夫理论关切的具体内容和处世行为的政治社会意义”的角度,解析顾炎武“亡国”与“亡天下”的具体内涵,并用一句话指出顾炎武的政治意图。
②从思想的角度,分析19世纪晚期梁启超“将国家振兴之希望,寄托于士大夫之自我社会意识”觉醒的社会背景。
2020-12-27更新 | 32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北斗星盟2021届高三12月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2 . 明清时期是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也是各种思想互相碰撞和激荡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经世致用是儒学内部的一种思潮。它在遵守儒学根本信条的前提下,致力于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这个思潮不绝如缕,只要儒学被视作统治思想,几乎就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但它引起人们的关注,通常都是社会腐败现象特别严重的反响。

在清一代,经世致用思潮曾两度兴盛。一是清初顾炎武等人总结前朝覆灭的教训,为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而倡导。他沉痛地写道:“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进入19世纪,清朝全盛时期已过,官场的腐败,社会的破败,又一次触动朝野有为之士的心弦,盛极一时的汉宋之学都无力解决这些难题,经世致用思潮再度弥漫。1826年,魏源受贺长龄之托仿照明代《皇明经世文编》的体例,编就《皇朝经世文编》,此后,补编、续编、三编、四编、五编、新编、统篇等同类书接踵问世,反映了这思潮在19世纪中国长盛不衰的状况。鸦片战争以后,内忧和外患交织,经世致用便成了统治阶层应付这个困境的基本思路。

一袁伟时《经世致用思潮与鸦片战争后改革的延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并指出其在清初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世致用"思潮在19世纪中国长盛不衰的原因和表现。
2020-12-06更新 | 2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的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倡议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动员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吏》

材料三:“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是历史的必然,虽有过激之嫌,但不可肆意丑化和歪曲。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历史又证明封建体制内无法开足以振兴民族、抵御外辱的新路。在这样的形势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有识之士以传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子作为批判的把子,应该说时代赋予的动力,是当时中华民族时代任务的召唤。因此,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观点无可厚非,他们颇为激烈批判态度,其实质是为中华民族走出苦难而扫除障碍。

——陈道贵《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文化运动要求“打倒孔家店”的历史必然性?
4 .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奢则不孙(孙:同逊,恭顺),俭则固(固:简陋、鄙陋)。与其不孙也,宁固。”……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世间名士,但务宽仁。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


(1)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的基本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

材料二   明清家训在其内容和教化方式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贞节观念的强化、社会风俗教化内容增多、女子家训大量增加、强化宗子教育、商贾家训繁荣。重视个人风操和民族气节教育、宗规族训和家法惩戒的加强等方面。

——《试论明清家训的发展及其教化实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家训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津村先生肯则诲汝(指长女梁思顺)中央银行制度大善大善,惟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而备课皆须于三月前完了。

——《梁启超家书——l912年12月致思顺书》


(3)与材料二教育思想相比,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即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夕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惟恐其柞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属于我也;宋解方镇之权,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黄宗羲把批判矛头分别指向了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秦变封建而为郡县……汉建庶孽……宋解方镇之权”分别是指哪些事件?

(3)黄宗羲的思想实质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6 .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不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中学西渐,都有一现象值得注意,那就是跨文本的误读。无论是传教士或中国的儒者基督徒将天主教的天主理解为古儒家经典中的上帝,或是徐光启将欧洲描绘成理想的乐土,还是后来的启蒙思想家将中国文化理解为一种完全遵守自然法的思想体系,或认为中国人的行为充分体现了自然权力等等,都很难说是一种切近天主教或中国儒学本来面目的准确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对这一时期中西文明交流中“跨越文本的误读”进行探讨

2017-07-0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玉山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考前模拟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西方
1578年刊印李贽的《藏书》《焚书》
1637年刊出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
1639年刊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1642年刊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1543年刊出薄伽丘的《十日谈》
1628年刊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1632年刊出伊拉斯谟的《愚人颂》
1687年出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传》

表一:

表二:

中国西方
1578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化论》
1632年刊出伽利略的《两大体系的对话》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与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科技关系的角度进行同时期中西比较。

8 . 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启蒙思想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其它地区,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八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封建君主国家。国王控制着全部国家权力,法律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社会划分为三个等级。……财政支出无度,监狱制度黑暗,中央机构混乱,宫廷生活糜烂……这一切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商业的发展,从而造成了第三等级同封建制度的尖锐对立。……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前进的。
——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有哪些设计方案?而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认识,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4)启蒙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你认为我们今天对待外来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9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2016-11-18更新 | 7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当政者的治国理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忧国忧民的士大夫和历代统治者都在思考对策,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并解决当时面临的各种困境。
材料一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概括顾炎武“转移人心整顿风俗”的主张
材料二 就宋代士大夫心目中的政治理念而言:一,致力于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名分井然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二,为保证理想政治秩序的建立,必须“致其君为尧舜之君”。
──《中国古代史》
(2)结合朱熹的社会政治理论,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概述朱熹的历史地位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中国新生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这种“人文思想”?他们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表现。在该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做了哪些理论创新?
2014-06-03更新 | 18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浙江东阳市高三高考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