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国、野界限的消失和出身限制的解除,原先掌握在少数世袭贵族手中的学术逐渐在广大的士阶层中传播开来。加之旧礼制正在无可挽回地崩解之中,怎样面对这种形势并在与对手逐鹿中争胜,这已是各国统治者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都必须认真思考并严肃回答的问题。于是,学术在从王宫手中下传到民间的同时,也由一源而多派,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   淳祐元年(1241年),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就赐国子监,宣示诸生”,正式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使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程朱理学在宋学中取得了独尊地位以后,理学家及其信徒在政治上把持了仕途要津,他们因循守旧,反对任何革新,“以致万事不理,丧身亡国”。在思想上取得了垄断地位,朱熹所撰之《四书集注》逐渐成了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不允许士人“务自立说”,从而严重阻碍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主要影响。

材料三   黄宗羲将天下与君主分开,提出“岂天下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认为君主应当是社会之公仆,应当为天下民众服务谋利。

——摘编自杨韬《黄宗羲的民主思想述评》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的核心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思想的主要原因。
2020-01-1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政治原则”?

材料二(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陈独秀号召青年,以民主和科学并重,拿出“利刃断铁”的气魄,“战胜恶社会”。……“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它的好处。”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3)根据材料三,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对东西文化的态度,并谈谈你对东西文化的看法。

4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种新现象对当时思想界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强调“重义轻利”
B.提出“工商皆本”
C.主张“经世致用”
D.批判君主专制

5 . 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请回答: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

(2)概述西汉和宋朝时期以儒学为正宗的“帝国文化”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3)概括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6 . 明朝思想家王艮提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说明王艮
A.抨击君主专制制度B.反对儒学异端C.赞扬程朱理学作用D.批判继承了传统儒学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约略地说,对于“帝王”事实上乃是附着在天下苍生身上的一大毒瘤这一道理,战国时期的孟子和后世的黄宗羲可谓“心有戚戚然”,有着基本相似的认识。但他们也都很无奈,因为这里明显存在着一个思想困局:一方面是帝王对于人民横征暴敛、残酷盘剥的现实;另一方面,天下又不能没有帝王。对于这道难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的解答也只能祭出道德说教的大旗,将希望寄托在后世君王能够积极效法那些虚幻的尧舜禹等上古帝王的样板上面……从今天的角度看,黄宗羲明显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要真正地解决“君王之害”,还是西方思想界替孟子和黄宗羲们想出了好办法。把手中握有权力的人关进一个精致的“笼子”。而一旦被关进这个“笼子”,即使他是一只“猛虎”,要危害天下也是难上加难。

——周英杰《大历史的小切面》

材料二:18世纪是欧洲封建主义崩溃和资本主义成分产生的时期,为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哲学里面逐渐形成那正在上升到统治地位的反宗教反封建的理性万能学说,而这理性万能的学说实以中国之哲学文化输入为其外在的必要条件。正如赖赫淮恩所说,中国思想在18世纪之影响,至可称“孔子为此世纪之守护尊者”。因耶稣会士介绍孔子的学说,引起欧洲一般知识界对于中国思想研究的兴趣。历史学家们以伏尔泰为首,也极力炫耀中国以为是一个理想至治之世,道德、宗教与行政全超然不群。中国为哲人政治,授予官职时,常召集多数学者在公堂上公开讨论而选拔最有贤明的答案的委以要职。中国人为世界上最严守政治规则的国民。国王为最有力的主脑,由此主脑使国家的手足活动。中国谓为武断政治,不如以文治主义的理想称它。青年竞入大学而从事探讨他日出仕时所应熟悉的国法民情,所以中国大学乃有举世无双的荣誉。

——朱谦之《中国哲学对欧洲的影响》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孟子与黄宗羲对于帝王是“毒瘤”有着基本相似的认识,请用所学知识说明之。并指出为什么说黄宗羲属于“看对了病症,开错了药方”?
(2)真正解决“君王之害”的根本应是什么?在这方面西方思想界提出了哪些具体的好办法?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西方能想出这些好办法的原因。
(3)材料二中西方思想家如此推重被黄宗羲斥为“大害”的中国政治,其原因何在?
8 . “正是在实学思潮的荡涤下,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理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材料反映出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B.由明入清儒学发展受挫
C.实学—理学—经学是宋至清儒学的发展路径D.清代学者力图恢复先秦儒学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有何影响?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其“新”在何处?
(3)材料三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2019-03-0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百强校】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二(实验班)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千多年前,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偏离历史方位”的表现,分析其“近于空谈,无助实干”原因。
材料二 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董仲舒的孔子”和“朱熹的孔子”在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方面有何不同?请从思想来源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明清之际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中西文化比较》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种观点加以论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