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1 .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上述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A.商品经济发展,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B.我国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C.中国开始遭到西方国家的侵略,对外实行闭关政策
D.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2 . 明朝李贽批判程朱理学,指出正是他们阐扬的所谓义理,遮蔽了人的真心真性真情,成为表里不一的假人,圣人的道德说教严重脱离社会现实,也不符合人性实际,成了社会前进的障碍。李贽这一观点提出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
A.市民阶层的壮大B.闭关锁国的实施
C.程朱理学的虚假D.传统道德的沦丧
2020-01-10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题型专练(全国通用)-题型01因果关系类选择题
3 . 它们是在世界政治从专制趋向民主的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内部迎合历史潮流出现的具有近代性因素的思想观念,是在传统“重民一尊君”的政治模式基础上创建的以“重民一限君”为模式的政治理念和思想形态。这些政治理念和思想形态
A.是儒学回归孔孟本源的体现
B.反映了有识之士反思君主专制的弊端
C.印证了儒学在危机中努力重建
D.说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主流
4 . 受宋代理学影响,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男尊女卑”观念被不断强化。然而,与这一社会背景迥异的是,明代社会士人层面却出现一股“尊女”的思想清流。这反映了
A.思想解放促进了妇女解放运动
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C.借时代语境重构性别秩序的努力
D.专制的强化遏制了新思潮的发展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学教育一派在明清两朝,即使出现官方扶持的情况,也不能占据主要位置。占统治地位的仍是理学与心学。不过,实学由于其主流反对理学、心学的空疏虚浮,倡导功利主义思想,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民主进步思想的形成,因而无疑体现了儒学的一个方向,客观上也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由于历史时代的局限,实学教育家的思想不过是有感于理学、心学于经济于政事无补、光培养虚妄空疏的人才的情况,而期冀以恢复先儒传统,重新振作儒学经世致用一端罢了。

——摘编自林李楠《西学东渐与明末清初实学教育思潮的变革》

材料二   在这个文化转型的漫长过程中,1516世纪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分水岭,在此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文化变革活动象征着一个新生命的萌动。但是旧的文化尚未死去,新的文化也未壮大,双方仍然相互撕咬着纠缠在一起。到了17世纪,宽容精神、国家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勃兴已经基本上决定了这场旷日持久战斗的胜负,但是西方近代文化的最终凯旋曲一直要到18世纪才被启蒙运动奏响。

——摘编自赵林《西方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实学思想的特点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5~17世纪中国实学思想和西方思想的不同之处及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中叶以后,在学术界、思想界出现了一些具有叛逆传统精神的思想家,他们重视工商业活动,力图把一向为人所轻视的商贾、优伶等,渐从儒家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追求个性解放,树立新的道德观。在此影响下,明清两代工商业者的社会自觉正在不断增长。许多商人以及商人世家的人,都为商人地位的提高而大加疾呼,甚至把为商之道与封建伦理道德、天道相提并论。然而,明清商人观念的变化,是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脱胎而来。他们固然敢于大胆反抗传统对于工商的轻视,却又往往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去寻找反抗的依据,而缺乏决裂的勇气。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二   一系列均衡性显示出,迟至1750年,欧亚大陆的许多地区在农业、商业和原始工业(即为市场而不是为家庭使用的手工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吃惊的相似之处。在我们能够对其进行的计量范围内,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因素中占关键地位的劳动生产率、重要商品市场及生产要素市场的广度及自由度等,看起来都大致相同。欧洲的核心地区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显然主要是东亚,但或许还有其他地方)的核心区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1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

——【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工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特点,并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为例,指出1750年之前欧亚大陆在经济发展中的相似之处。18世纪末,欧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经济命运出现了“大分流”,试从欧洲方面分析其原因。
2022-08-04更新 | 17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5明清帝国-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与预测(全国通用)
7 . 黄宗羲反对“国君视民如囊中之私物”,顾炎武主张“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王夫之倡导“惩墨吏,纾富民”。他们把思想从超越追求提升到现实关怀,但无法开创出一条时代新路。其主要原因在于(     
A.君主专制高度强化B.科举选官制影响
C.程朱理学趋于僵化D.新经济因素薄弱
8 . 明末清初,一些学者对正统理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恶劣学风深恶痛绝,并认真思考“社稷沦亡、天下陆沉”的原因。这体现出
A.社会风气的日益恶化B.理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统治者吸取明亡教训D.学者们的社会责任感
9 . 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二: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落……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么变化,都没有超出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范围,其基本精神和特点没有改变,也没有发生过危机。以明清之际来说,当时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知识分子如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从文化上探寻明朝灭亡的原因,指出明朝实际上是亡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理学末流,但他们并没有因此就对儒家文化产生危机感。相反,他们认为,明末之所以学风空疏,是因为丧失了儒家经世致用的精神,要纠正这种弊端,只要恢复经世致用的精神就可以了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积而成的,具有相当成熟、相当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经过不到一百年时间,它就大体.上转变成为近代文化。一些西方学者,非常强调西方文化的“冲击”作用,他们认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才被迫做出反应,被迫向近代转变,诚然,当西方文化涌来时,中国传统文化常表现出相当顽固的拒斥态度。但是它并不是只有拒斥的一面,在它的内部也存在看某些与西方近代文化相沟通.相衔接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富有活力的,它们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过程中也起了积极作用,并且经过转型而成为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王夫之等人如何发展传统儒学以应对明清之际的现实问题。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近代化的重要因素。
2021-11-12更新 | 341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全国通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