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致用是指讲求儒家经学以服务于现实社会的一种儒学传统思想,它是“治国平天下”政治抱负付诸实践的体现。明中后期,党争激烈、阉党把持朝政,社会矛盾激化;“南倭北虏”横行,严重威胁统治稳定。以“经世致用”为标榜的知识分子认为陈旧的学术已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如著名思想家王廷相指出:“近世好高迂腐之儒,不知国家养贤育才,将以辅治,乃倡为讲求良知,体认天理之说,使后生小子澄心白坐,聚首虚谈……误人家国之事者几希矣。”当时,西方近代技术传入后,传统的“重德轻艺”观念受到冲击,他们便开始关注与富国强兵相关联的“可施于用”的经世致用之学。

——编自杨绪敏《明代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及对学术研究的影响》

材料二   战争中,中国不堪一击,高唱“经世”的知识分子在惨痛之余,不再顽固强调“内诸夏而外夷狄”,转而用理智的眼光来认识中国与诸夷,“师夷”成为一时潮流。同时,他们对顽固派将机器诬蔑为“奇技淫巧”的看法进行了批判,认为“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并以“求富”为口号,对传统的“重本抑末”政策进行否定。

——摘编自田永秀、刘斌《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后期经世致用之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世致用思想由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表现。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较,文艺复兴较为相当。文艺复兴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在十四五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而十六七世纪中国的长江中下游也出现了类似的经济态势。文艺复兴的主旨是人文主义,其批判锋芒直指中世纪的神学蒙昧主义、禁欲主义。而中国明清之际诸大师也抨击了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提出“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私欲之中,天理所寓”等新的命题。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相对立。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以明清之际最富于战斗精神的政治哲学著作《明夷待访录》和《潜书》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虽然在抨击封建专制帝王的猛烈程度上可谓东西呼应,不相上下,但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以上材料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文艺复兴思想的共同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导致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
2022-09-16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英杰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9月起点考试历史试题
3 . 民心向背影响国家治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养足以事父俯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君臣同治的基础是“为天下”和“为万民”,而“非为君也”。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原臣》中指出,在“新民本”政治思想体系中,君臣之间不再是垂直的隶属关系,而是平行的“共曳大木”的同事关系,“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共同对万民负责。“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因此臣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娃也”。

——谢贵安《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先秦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时期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材料二   李贽提出“无私则无心”,信奉李贽之学的冯梦龙,在“三言”中把社会上一切过分的贪欲的行为都当成自己批判的对象,但又未回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老路上,认为人们的私欲,只要不损人不贪心不欺诈,实在就有该满足的必要。后来的王夫之、戴震等思想家提出“以欲为本”的理欲观,一方面肯定人欲的合理成分,一方面强调“理重于欲”,反对认欲为理。

——摘编自温孟孚《理学的发展与“三言”中的人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为重振儒学,宋代理学家是如何“推陈出新”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的人欲观,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君为臣纲的君主专制上,在三纲中,君为臣纲是核心。但由明朝覆亡引发的思考还不能有新的发展,他们能够怀疑和批判宋明理学,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佼佼者,因此,说他们是启蒙哲人,是完全合理的。但是他们的思想武器仍然是先秦儒学,仍然是民本思想,没,清代的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因他们的存在而有任何改弦更张的迹象。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启蒙”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因而,“自由”也是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这里所说的自由是指人们在政治、经济、宗教等领域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理念或理想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恩格斯称赞:“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

——摘编自郑晓宇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及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思想产生的历史作用。
6 . 明清时期,我国历史进入到一个承古萌新的转折时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王朝覆亡的现实,促使许多进步的思想家和广大的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晚明理学的空疏实质,是导致明王朝覆亡的重要根源之一。他们在痛苦的反思过程中提出,必须以有用之“实学”取代“明心见性”之空谈,这就将实学思潮推向了高峰。因此,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两股势力的汇合,构成了实学思潮高涨的主要社会基础。除此之外,“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客观上也对实学思潮的高涨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一思潮遍及政治、经济、学术、科学和文学艺术等领域,其基本特点是力倡务实之风,主张改革,重实证、实测,讲求“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明清之际至清康熙中期是实学思潮的高涨时期。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十四、十五世纪,东西方不少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末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封建母体中孕育。在欧洲,意大利威尼斯等城市出现工场手工业、包买商人等新的经济因素,并迅速扩大到英、法等国家。在中国,自宋元以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到明代中叶,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表明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然而,在这关键的时期,中国与欧洲国家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导致中国由先进转为落后,与西方国家拉开了差距。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实学思潮”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清统治者在内外两层面采取的与欧洲国家截然不同的政策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2021-09-05更新 | 20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山水联盟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晚期的文化气象,当然也不拘一格,虽不全是反传统、重个性、重自由这一系列,但这一风气仍弥漫于思想、文学与艺术领域,是对传统权威及礼教规范诸种压力的反弹,也是在反弹过程中的反思。一时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风气所及,即使系出朱子理学的东林学派顾宪成、高攀龙诸人,抗争奸邪,意气慷慨,置生死于度外,其行为作风也已是狂狷之流,不同于世俗的乡愿。明清之交,国亡家破,顾炎武、黄宗羲痛心之余,对于中国的文化,包括政治制度与思想方式,均有深刻的检讨。其破陈立新的精神对嘉靖、万历以来的文化风气有传承,但也有批判。这种精神,堪称中国近古以来的一段启蒙精神。如果没有清代严酷的权威压制,斩断了这一段反思的检讨与创新的尝试,中国文化后来的演变,或未必有三百年的僵化。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对于国家性质的提问,引发了自由与人权的观念,这两个观念,其实与希腊古典思想关系不大,却是由宗教改革后重新界定神恩引申而来的。人类与个人都蒙受神恩,神创造了人,而且神爱世人,因此,人权是神圣的,人的自由不应当被别人剥夺。于是,国家是由个别国民合订的契约所创设的,以服务国民。这一转折,逐渐在国家的定义中,注入个别国民的权利,为民主政体确立了天赋人权为其基本要件。

——摘编自陆昱晖《浅谈西方民主政治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文化风气的主要特点,并评价这一风气。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文化风气与启蒙运动在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自先秦诞生后,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异化,大概经历了三波变迁:帝制式的儒学、生活化的儒学、批判性的儒学

——摘编自林安梧《儒学转型一由“君子儒学"到“公民儒学"》

材料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国面临突发性公共卫生危机。在中共“十八大"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自信的时代文化背景下,有些学者主张从传统儒家文明中寻找应对危机的智慧。结果却形成极大的反差一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呼唤与市场条件下的冷落地位、儒学与儒者的积极“入世”与社会大众的冷漠对待、儒学本有的无尽的有价值的思想精华与应对当下危机的空泛乏力等等

——摘编自陆永胜《全球性危机下的儒学姿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儒学发展的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儒学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在当今社会构建文化自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时期中国西方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古希腊涌现出普罗塔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
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16世纪~18世纪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③时期中西方思想对社会进程产生的不同影响
10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筑牢坚实根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对策贤良,请表章(彰)六经,罢毁百家,凡非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自兹以往,儒学之草,迪绝百流,遥乃兴学校,置悔士。……二千年来国教之局,乃始定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在《辛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教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策刻,亦何益战!”

材料三 自汉以来,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成为裁们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取得的科技文艺成就也充实和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功能,构成了光耀千秋、辉燑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陶冶了勇敢智慧的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之根。

——摘编自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