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黄宗羲的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为人主者,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立无为之位,而乘备具之官,足不自动,而相者导进,口不自言,而摈者赞辞,心不自虑,而群臣效当,故莫见其为之,而功成矣,此人主之所以法天之行也。为人臣者法地……为人臣者比地贵信,而悉见其情于主,主亦得而财之,故王道威而不失。

——摘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臣)不得于君,则其道何由而行。

——摘自程颐《河南程氏易传》

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

——摘自朱熹《朱子大全》

父子之仁,君臣之义,莫非天赋之本然,民彝之固有;被乃独以父子为自然,而谓臣之相属,特出于事势之不得已,夫岂然哉。

——摘自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   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从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君臣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程、朱二人对君臣关系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提倡的君臣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
2 .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同时要借鉴国外法治有益成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法治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在继承先秦思想的基础上,对一家之法与天下之法进行了区分,指出凡为一家一姓而立之法是一家之法,只有为“天下之利”而设的法才称得上是治法,主张以“天下之法”来取代“一家之法”。在此前提下,黄宗羲明确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思想命题,强调“治法”对于“治人”的优先性。他对理想的治法做了具体的设想,试图用设宰相、建学校、恢复方镇等制度的力量来治理国家,勾画了一幅制约君权的蓝图,从而使其认识达到了历史的高度。但是由于时代的限制,黄宗羲重于对封建时代政治过程的批判而疏于制度层面的反省,他并没有否定君主制的合法性,这就使得其“治法”设想最终仍然滑向对治人的期待,这不能不说是其思想的一大遗憾。

——摘编自允春喜《在“治法”与“治人”之间---黄宗羲思想研究》

材料二   孟德斯鸠把法视为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完全抛开了神权和特权,他明确提出“一切存在都有它们的法”,上帝有上帝的法,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法,人类也有自己的法,立法的基础就是人的理性。既然人类的法是人的理性的体现,那它的本质就应该是维护人的权利和保障人的政治自由,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他认为“法的精神”存在于法律和各种事物所可能有的种种关系中,其中特别强调“法律应该同已建立或将要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因此孟德斯鸠从法治和民主、自由、平等相联系的角度称颂共和政体和君主立宪政体,并为资产阶级治国需要提供了更切合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构想和方案,明确提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和制衡的学说,这是对资产阶级法治理论的杰出贡献。

——摘编自魏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资产阶级法治思想》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的“治法”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黄宗羲“治法”思想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的法律主张与黄宗羲的“治法”思想相比有何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1-01-2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竟新生命。书院讲说,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1)根据材料一,指出理学家追求的政治理想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思想特点。
2021-11-01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韩非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让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以法为教是秦代施行政策,加强思想法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韩非的法治思想在后世有它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其“ 法、术、势” 相结合的理论。

——摘自张翠萍《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及现实意义》

材料二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材料三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主张“君民共主”。

辛亥革命在推翻清王朝的同时,也给延续千年的传统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向国人头脑注入了一系列崭新观念,让整个中华民族对“革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堪称中华民族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郭军铭《辛亥革命与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韩非被称为“集法家思想之大成者”的原因,并分析法家理论在秦汉时期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黄宗羲为限制君权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主张对后世有何积极意义?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列举康有为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主要事迹。②指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如何理解辛亥革命“堪称中华民族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
2021-04-24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1届高三4月选考科目质量评估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摘编自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朱子把儒家的伦理纲常提升为本体的“理",又认为“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以对个体来说认真地体认外在事物之理,把外在的理内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才是修养的重要任务。陆九渊则强调道德修养在于对本心的涵养,而不在于向外考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内部两种思路的异同》

材料三   “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道德修养的两种途径。
(3)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了“继往开来”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说明这一特点的表现。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使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五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摘自《朱文公文集·答张敬夫》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
(4)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5)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四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
(6)简评明末清初的活跃的儒家思想。
2021-10-22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咸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利用“天”的观念和“家国同构”理论,对忠、孝的合理性做出了新的解释,使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伦理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同时也为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民的伦理信仰。

——摘编自李佳哲《董仲舒的忠孝理论与汉代忠孝伦理制度》

材料二   朱子把儒家的伦理纲常提升为本体的“理”,又认为“理”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所

以对个体来说认真地体认外在事物之理,把外在的理内化为个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才是修养的重要任务。陆九渊则强调道德修养在于对本心的涵养,而不在于向外考察。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摘编自《宋明理学的兴起及其内部两种思路的异同》

材料三“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此古圣王崇本抑末之道。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摘编自【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为后世提供的“伦理信仰"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为提升儒学地位而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家加强道德修养的两种途径,并指出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有学者指出,明末儒学呈现了“继往开来”的特点。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说明这一特点的表现.并说明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