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深衣属于汉服,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其形制在《礼记·深衣》有详细记载。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五经正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根宽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摆平齐,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沈从文《中国服饰史》

材料二   清王朝开始意识到不学西方不行,打算“师夷长技以致夷”的时候,正是以英美为中心开始流行西装革履的着装模式的时候。因此,自1860年代清廷开始支持洋务运动,陆续开设语言学校、翻译馆、工艺学堂,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国人服装西化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了。其中最要型的莫过于留美幼童事件。所以称之为“事件”,是因为清政府完全没有想到,派若干幼童出国留学,也会发生变法乱祖之事。

——杨奎松《问道于器——辛亥以来国人着装西化”的成因与经过》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男女服装普遍使用了制作繁琐、绕颈而立的极其醒目夸张的拉夫领,且当时的男女服装都流行使用填充物。对填充物的使用在男服中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男性服装的肩部、胸部、袖子甚至腹部都使用填充物,突出显示男性的威武、雄伟等男性特征。女性服装是上身使用紧身胸衣以及袒露胸乳的敞口低领,下部穿用裙子,裙内使用宽大的裙撑,整体看来,上身紧瘦,下体裙子宽大,视觉对比效果十分明显,以腰部为轴心来设计服装,突出呈现女性的人体曲线美和女性特征。这些设计特征都充分说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对服饰艺术的深刻影响,显示出这一时期对人的重视。

——刘静轩:《论文艺复兴时期服饰艺术的现代性及其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深衣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国人服装西化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的原因。指出在国人服装西化的趋势下,出现所谓的留美幼童“事件”说明什么问题?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相对中国服饰,西欧文艺复兴以来服饰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什么?这个实质说明文艺复兴以来西欧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代有着他本身鲜明的风格,即非全部中世纪的,亦非整个近代的。在这个时代,人文主义者大声疾呼,主宰世界的应该是人,而不是上帝或是神灵。但丁就大胆歌颂说:“人的高贵。究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人文主义者倡导人的价值、尊严和个性解放的真实意图,并不是真正把人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而是使个人的正常欲望能满足和实现。虽然人文主义者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与教会水火不相容的人本主义思想,他们揭露教会的腐败与虚伪,反对禁欲主义,鼓励人们享受现世的幸福生活,但是在现实中。大多数的人文主义者是并不富裕的,他们为了生存和艺术创作,需要得到教皇、国王、贵族以及富商们的庇护与赞助。彼特拉克曾公开宣称:“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摘编自张淑钏《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矛盾特性》

材料二:新文化倡导者不仅再次开启人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将之作为民族复兴的首要问题加以讨论,以致个性解放之声一时响彻云霄。李大钊说,只有个性解放,人人“背黑暗而向光明”,才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出于这一认识,新派人士对压抑个性的封建文化施以异常猛烈的攻击,陈独秀那尽人皆知的名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最能体现新派人士对个性解放的激烈态度和不可动摇的信念。

——摘编自陈廷湘《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思想主张方面的不同点,并简析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2019-05-28更新 | 38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河南省九师联盟2019届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卷(5月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刊印的书籍,从存世情况来看,其数量远超宋元本,而且大多数的宋元本都有明代的翻刻、重刻本;许多清代书籍也都是以明本书为底本重刻的。明代发明了便于刊刻而又不失美观的宋体字,发展演变为今天最常用的印刷体汉字。明代的线装书和宋体字影响到中国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在日本和韩国,宋体字至今仍被称为“明朝体”。明刻本在欧美也有广泛收藏,如意大利学者利玛窦在明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在中国学者徐光启的帮助下将《几何原本》翻译为汉文,并刊行于世。此明刻本后又流传到意大利,今罗马中央图书馆有藏。甚至19世纪欧洲出版的书籍中使用的汉字也是宋体字。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欧洲在15、16世纪进入印刷时代之后,大规模印刷的廉价书籍特别是《圣经》刺激了大众教育,识字人口大量增加。许多出身卑微的人通过阅读和教育改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正是这些草根大众成为后来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其时,许多人文主义者聚集在一起,审视、修订大量的拉丁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的手稿。经过他们整理的古代经典很快成为印刷商的盛筵。这些印刷书不再是古登堡圣经那样大开本的豪华藏品,而是每个人都买得起的小开本口袋书,因而得到最广泛阶层的欢迎。在16世纪上半叶,医生的平均藏书量从26本增加到62本,律师从25本增加到55本,商人从4本增加到10本,纺织工匠从过去的1本书变成了4本书。印刷技术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书市场,同时也催生了职业作家群体;在传统时代以个人身份资助作家的贵族不再是写作的必需前提,资本化的印刷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作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典型形态,书籍印刷出版业从肇兴伊始,就是“在富有的资本家控制下的伟大产业”。

——据曹顺仙《世界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书籍刊印业较迅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印刷业所体现出的新特点。
(3)谈谈上述中外书籍刊印发展史对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4 . 中西方高等教育各具特色

材料一 太学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最高学府。《史记》记载:“公孙弘请曰:‘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劝善也,显之朝廷……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为博士官(专研究《诗》《书》《礼》《易》《春秋》的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汉武帝)制曰:‘可。’”

(1)依据材料,概括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基本情况。

材料二 1158年,在教皇支持下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欧洲大学之母”,主要教授神学和法学等。1215年成立的巴黎大学的课程仍然建立在经院哲学(天主教神学)的基础之上。

1546年,英王亨利八世出于政治和宗教的目的,将枢机大教堂改建为剑桥国王学院。1596年在伦敦建立格雷沙姆学院,主要从事具体实验工作和自然理论探讨,把神学排除在外。

1793年,法国政府颁布法令,关闭所有教会把持的大学,随后开办综合理工学院,招生打破门第界限,注重自然科学内容的教授。1309年普鲁士政府创建柏林大学,将教学同学术研究进行统一,发展了高等教育的新职能。

(2)阅读材料,概括12—19世纪欧洲高等教育中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材料三 南宋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院训”: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创建于南宋的江西南昌友教书院“院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游于艺;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必先正其心。

材料四 1901年由美国教会在苏州创办的东吴大学提出源自《圣经》的英文校训:“UntoaFullGrownMan”(译为“为社会造就完美的人格”)。1927年杨永清任第一位华人校长时,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定为中文校训。

1905年,创办于上海的圣的大学将“LightandTruth”(译为“光和真理”)定为校训。1931年又增加了中文校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上述两所教会大学的影响下,其它大学纷纷确立了各自的校训。

材料五 建国初期,校训大多从“团结、勤奋、刻苦、拼搏、文明、严肃、爱国”等词语中挑选几个进行组合,和当时的政府机关、企业流行的标语口号基本一致。

材料六 1997年,北京师范大学提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1998年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提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校训。2005年哈尔滨工程大学确定“大工至真,大学至善”的校训。

(3)阅读材料,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校训进行解读。

2018-06-22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9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3编欧亚大陆文明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253
一、隋朝和唐朝…………253
二、宋朝的黄金时代…………259
三、元朝蒙古人的统治…………261
四、明朝的民族优越感与回缩……263
五、中国文明在日本…………268
六、日本的封建制度…………270
七、日本的回缩与孤立…………271
第14章革命的西方文明…………275
一、西方的多元化…………275
二、地理背景…………278
三、技术的进步…………278
四、发展中的经济…………279
五、新的君主国的崛起…………283
六、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284
七、西欧的扩张主义…………288

比较两份目录,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