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机器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观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纬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得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他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得原因做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刊《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   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2)   材料二主张用什么犯非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2019-01-30更新 | 1541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2021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应届)
2 . 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外名画鉴赏

(1)以上两幅作品都属于人物画,但反映的思想本质并不相同,请分别说明。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采用的主要方法。、
材料三 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一种以静观反思代替盲目信仰、以经验事实为依据代替经验古训的怀疑批判的近代理性精神产生了。……人们热烈地崇尚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在欧洲大地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理性主义思潮,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沈之兴、张幼香主编《西方文化史》
(3)依据材料三,概括近代理性精神产生的条件,并举例说明理性主义思潮对欧洲和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四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材料五

(4)材料四中,恩格斯认为“理想化的王国”本质是什么?材料五中的文艺作品能否佐证恩格斯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5)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认识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是指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由上层社会向民间社会下移。原本仅适用于贵族、上层士人的儒家伦理和相应的思想观念深入到民间社会,将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纳入到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内,使之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日益伦理化。原本限于少数学术精英进行研究的儒学、理学的高深的理论也普及到普通民众。儒学、理学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诉求不断冲突、融合。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也有其思想特征。世俗化是指儒家的思想观念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互相交融,具有民间化、兼容性的思想特征。

——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材料二 伏尔泰认为儒学虽说是正统思想,但它博大宽容,表明中国对宗教的宽容态度;中国人敬天,而“天”是天理,不是神,不是崇拜的偶像;中国人尊孔,而孔子并非教主,只是宣扬伦理道德的圣人。伏尔泰借以批判当时法国“一个国王,一种信仰”的专制主义。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文化有风俗之弊、奢侈之弊和专制之弊等三大缺点,但他同时又盛赞中国的重农政策、救荒政策和勤俭政策,指出中国文化这三大优点可以弥补三大弊病。即风俗之弊可以用特别的治术来补救、奢侈之弊可以用勤俭的政策来补救和专制之弊可以用孔子的教义来补救。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儒学、理学世俗化与实用化的表现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评价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克(1632——1704年),继承和发展培根和霍布斯的学说,反对天赋观念论,认为心灵本是一张白纸,后天获得的经验是认识的源泉,反对君权神授说,拥护君主立宪,主张立法机关应是一个经选举产生的机构,而执行机关则是单个人或君主,立法权与行政权必须分立,政府是人民对统治者的一种信任,统治者的权力是有条件的而非绝对的,人民是最终的主权归属。人民最初享有自然自由,后来订立契约进入社会,享有社会自由,社会自由须受法律约束,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 摘编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材料二   到新文化运动起来的时候,已经有大批的留学生自欧美归国,例如胡适。正因胡有如此基础,遂使他成为民国时期引导中西文化沟通、结合,创造中国新文化的最重的领袖者之一。胡适明确地肯定,从大趋势看,文化的世界化是不可抗拒的。胡适为自己定下一条原则,即在国内专意强调西方文化的好处,在国外专意强调中国文化的好处。他坚信,“真的个人主义,就是个性主义”,“个人若没有自由权,又不负责任,便和做奴隶一样”。《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所努力散播的新观念,在广大青年中得到了热烈的响应。

——摘编自心事浩茫话当年纪念(新青年)与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克倡导的新学说,简折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胡适新思想的特点,概括指出洛克和胡适新思想的相通之处。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面对何道士的解读,梁山众好汉目瞪口呆。宋江言道:“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众兄弟也原来都是一会之人。上天显应,合当聚义。今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众人皆言:“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

——整理自施耐庵:《水浒传》

材料二   公元1620年9月23日,一批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邮轮到达北美。上岸前,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主要有:

……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据戴安娜·拉维奇所编《美国读本》


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所蕴含的东西方政治理念,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02-10更新 | 14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在这前提之下,他们的主静与主敬,和西方文艺复兴时的人物观感不同。后者自由思想之展开,与当日趋向商业化的运动同时。与之相较,宋朝的哲学家和他们无数的僚友全穿着中国官员之袍服,他们是官僚的教师。

一一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中国形象”是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一个流行语,……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

——摘自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一、二概括宋朝理学和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阶级和经济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形象”成为“流行语”的背景。

7 . 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帝不是一个有人格的存在者,而是一个无限的、永恒的“智慧的实体”,是“世界理性”;……我们深信有一个神存在,我们是他的作品

——伏尔泰《形而上学论》

从事物的表象来论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份内的事。只有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时上帝有所认识。

——牛

材料二一个受人尊敬而富裕的国王,有无限的权力做好事,却无力为非作歹,一边是贵族重臣,一边是城市代表,与国君立法之权

——伏尔泰《以英国人的口吻》

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l)概括材料一中伏尔泰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牛顿“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的主要著作。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卢梭在私有制和国家政治制度一上的主要观点。简述他们的政治启蒙对欧洲社会进程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东西方的“理想人格”

古代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古代希腊城邦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材料三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理念”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承”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传承”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承”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的不同内涵,联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是《五经》时代,宋后是《四书》时代。《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主人,己欲迭而选人”,“己所不欲,匆施于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格言,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奎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摘自百度百科《四书》

请回答;
(1)《四书》是指哪四书?说出上图《四书章句集注》的作者及其主要成就和影响。
材料二 18世纪初,《四书》已被奎部译成欧洲文字,以巴黎大学为中心形成了一股“中国文化热”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是“人类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国政治还要优良的政治组织来”,“这个制度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在这个地球上曾经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尊从孔子法规的时代。州‘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摘编自《中国大形势》
(2)概括材料中伏尔泰赞赏的中国文化内容。
(3)有人认为伏尔泰的言论只是“借助孔子进行革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016-11-18更新 | 4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安徽省巢湖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占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鹰《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古代时期希腊人把专制政体看成带有非希腊特征的一套体制,即亚洲人习惯的王权形式。18世纪欧洲政治思想讨论中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专制政体,孟德斯鸠是西方思想家中第一个将中国划入“专制政体”的。20世纪50年代,视中华帝国为“专制政体”成为西方学界的流行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包括“中国专制说”在内的西方学说,随着西方的商品,一同被输送到世界各地。l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观点传入中国。谭嗣同在1896年完成的《仁学》中说,“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对秦汉以下的中国政治持全盘否定态度。此后……都将从秦始皇开始到20世纪初延绵不绝的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并视为专制政体。

——摘编自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材料二中不同时期的西方人把中国(亚洲)描绘成专制政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专制说”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