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1 .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层面人与自然从“万物始于水”到经典力学,是人类探究科学以增长知识,认识自然以摆脱神话和宗教迷信束缚的漫长之路
第二层面人与国家从古希腊“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到社会契约论、主权在民说,人类孜孜不倦地追求自由、平等、充满正义的“理想国”
第三层面人与自我从“认识你自己”到人人生而平等、弘扬理性,人类逐渐关注自我修养,尊重生命价值的心灵家园

——摘编自庞友海《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知识,对材料中的“人文精神”进行解读。(要求:对材料中的某一个或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均可,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2 . 作为历史概念的民族主义,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涵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强调个人权利的启蒙思想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每一个公民组成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权力”走向“权利”》等

材料二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写出启蒙思想家的问题指向和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些主张对法国政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近代历史上中法两国民族觉醒内涵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远因—近因”的思路分析中国民族觉醒内涵独特性的历史原因。
3 . 文明的交流与变革。

材料一   在四大文明古国及希腊人、玛雅人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禹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二   

1755年,《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中国孤儿》剧本。剧本写到:张惕接受皇帝托孤,决定要用独生子替太子送死,其妻子伊达美不予配合,说:“你向他发过誓么,要杀你的亲生子?唉!有什么贵和贱,又有什么主和臣,都不过一点虚荣定了一时的名分:天生来大家平等,……要谋自己的善后,才是我们职责。”剧中还有“士可杀而不可辱”、“请用理性、公正和习俗教化百官”等言论。1755年,《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欧洲城市分布示意图


材料四   我以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在中国,它表现为一种显著的反抗外族的态度,偏向“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的理想;在波斯……觉醒似乎表现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这些不满的迹象同时出现,不能纯粹归于偶然。谁知道呢?或许东方真的从其酣眠中觉醒,我们即将目睹一场数百万不满者反对寡廉鲜耻的西方剥削的起义。

——摘编自爱德华·布朗《1905-1909年波斯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孤儿》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城市出现的新现象,对应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东方正从酣睡中觉醒”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汲取古希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开始关注体力劳动与技能训练,并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阐述职业教育。西班牙学者维夫斯充分重视民众及工艺实践的价值,把工艺实践作为生活经验的一部分。阿尔伯蒂从伦理学角度肯定尘世物质生活,尊重劳动与创造。在论述人的教育问题上,维夫斯与拉伯雷明确提出技术训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这些思想突破了传统学徒制与经院哲学的育人框架,展现出职业教育思想多样化的早期形态。

——摘编自贺国庆、马立武《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职业教育思想》

材料二   17世纪末以来,随着法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手工工场的大量涌现,法国启蒙思想家开始认为,学习和掌握一门甚至几门技艺,既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一个完善的人或完善的公民的重要指标。此后,技术教育在法国兴起,建立各种实用技术研究会、开设实用技术课程等工作被提上日程。J.巴舍利埃尔制订了实用职业技教育术的计划,要求“开办一所技艺的完全学校,在学校中,人们示范讲解机器、使用的材料及其与每一种技艺的关系”。这些活动推动了社会对实用技术的了解和认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

——摘编自刘大明《启蒙运动与法国技术教育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技术教育思想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技术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2-05-06更新 | 28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许平汝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押题信息卷(一)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只限于社会上的少数英才——学者、文人和艺术家的活动,但是它所宣扬的思想不啻是向长期以来在基督教神学笼罩下陷于沉闷窒息的西欧社会送来的一股清新的气息,把绝大部分有文化教养的人士从中世纪的昏睡中唤醒过来。他们怀着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图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并非对于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这些思想家在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口号是国家对自然经济力量的自由发挥作用不得干涉……在宗教方面,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在政治方面,卢梭在其著作中说,“所有公民在建立一个政府的过程中,把他们的个人意志熔合成一个共同意志,同意接受这共同意志的裁决作为最终的裁决”……“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启蒙思想家们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如何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启蒙运动是欧美各国启蒙运动的源头。中世纪以来形成的宪政文化传统给英国人创造了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16世纪30年代开始的清教运动为英国启蒙运动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自然科学的领先发展则使英国人推崇经验,理性的思维方式成为英国的主流。将近半个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孕育英国启蒙运动思想的温床。透析这些思想学说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贯穿英国启蒙运动最典型的就是经验主义式的理性主义。它们重视经验和事实一点一滴地积累,注重实效,讲究实用性。重视传统和经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的思想带有保守性色彩,也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文化模式。英国启蒙运动引发的整个欧美启蒙运动确立了现代人理性的思维模式,奠定了现代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政治上的“自由”概念,宗教上的“自然神”概念,哲学上的经验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思想都是由英国传入欧洲大陆的。英国启蒙思想家在诸多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给现代世界带来了根本性的影响。

——摘编自谌章明《英国启蒙运动的思想特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启蒙运动的特征并归纳其首先在英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启蒙运动产生的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5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新乡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导思想。早在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就产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三位新文化代表人物。彼特拉克第一个提倡人文主义,主张摆脱神学迷信的控制。人文主义主张人性崇高、个性解放;要求民主,反对教会的控制;强调人道,反对神道。在人文主义者看来,好的人应该是人性自由、富有知识、人格高尚、衣着华美、生活优越、文质彬彬、兴趣广泛,等等,总之是十分有品位。当然这在那时是非常革命的,是对占统治地位的教会的挑战与批判。人文主义后来在西欧地区得到发扬光大,17世纪更出现了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大师。

材料二   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在下列几点有了新的发展:一是不仅在自由和个性解放上继续追求,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二是提高到哲学角度论述问题,而且还不给宗教留下一块阵地,用无神论完全否定了任何宗教与神学。像经济自由、人权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后来都成为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原则,而且行之有效。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4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得以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晚期欧洲人文主义的内容。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并非是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文艺复兴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一些先进的意大利人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并由对人的能力的充分肯定发展到对“个人的完美化”——即个人的充分发展的有意识的追求。……文艺复兴时代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结合,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罗马教廷把下列书籍列为禁书:

书目作者生卒时间

——节选内容(观点)

《天体运行论》哥白尼14731543如果真有一种科学能够使人心灵高贵,脱离时间的污秽,这种科学一定是天文学。
《九十五条论纲》马丁˙路德14831546观点:主张因信称义,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需靠个人虔诚的信仰,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材料三   启蒙运动不是陡然而至的。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人认识到世界其他地方还存在迥异的民族、宗教和文明形态,使基督教关于人类的起源的说法成为虚假之言。16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鼓励人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认识世界,而不要迷信权威。17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探索真理的方法,即依靠实验、观察和推理揭示自然界奥秘,而不是盲信权威,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哲学认识论上的批判方法。中国的文化常被用来对比和批判欧洲的旧制度和文化。伏尔泰对中国由明智的君主和哲学家统治赞赏备至,据此提倡实行开明的君主制。这些内容都被用于揭露法国文化和制度的非理性,以及在法国宣传启蒙运动和社会变革的理由。

——摘编自《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启蒙运动》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的实质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两部著作为什么会被罗马教廷列为禁书?
(3)根据材料三,分析启蒙运动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