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9-02-24更新 | 359次组卷 | 22卷引用:【区级联考】重庆市九龙坡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教育质量全面监测历史试题
2 . 材料一   1933年,胡适在芝加哥大学演讲时讲到,该运动(新文化运动)有三个特征使人回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首先,它发起以民众日常用语书写的新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其次,它是有意识地反对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理念与制度的运动,也是有意识地把个人从传统势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运动。它是理性对抗传统、自由对抗权威,以及颂扬生命和人的价值以对抗压迫的一种运动。最后,说来也奇怪,倡导这一运动的人了解他们的文化遗产,但试图用现代史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来重整这一遗产。
材料二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特征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从戊戌到五四,启蒙者多兼学者与政治家的复合身份,而启蒙运动的旨归也在为政治变革寻求意识形态支援。
——郑大华《民国思想史论》
据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胡适眼中的“新文化运动”有哪几个特征?胡适将中国“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联系起来,两者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启蒙运动和中国现代化启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原因。
2016-11-27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重庆市主城区六校高二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3 .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材料一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五口通商章程》签订后,西方各国以中国审判方式野蛮、监狱条件恶劣为借口纷纷攫取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但他们在审判中依据各自所属法律所规定的审判原则处理案件,令人耳目一新,使时人得以更直观的方式与西方审判制度、审判观念、审判原则相接触。1906年清政府着手司法官制改革:改刑部为法部,统一管理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中央审判机关,专掌最高审判。
一一龚春英《清末审判制度改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材料三 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四 “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据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黄宗羲对封建社会的法律进行了怎样的批判?分析其意义。
(2)据材料二,分析清末司法制度改革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4)据材料四,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法治”目标。
2016-11-27更新 | 32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重庆市主城区六校高二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4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发展与东西方交流、时代特征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颜氏家训》在立身、治家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精辟的言论。

材料二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在宗教、哲学领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追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的基督教神学。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材料三新思想的建设没有捷径可循,只有长时期的沉潜研究才能取得真实的成绩。……自“五四”以后,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

——余英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1)据材料一概括《颜氏家训》反映了哪些优秀的传统思想?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析欧洲17-18世纪掀起“中国文化热”的原因,概括其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何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