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512年,意大利学者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指出: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把“强权政治”的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把“道德”完全排除于政治之外。马基雅维利的主张
A.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B.丰富了人文主义的政治内涵
C.继承了苏格拉底的理性精神D.奠定了启蒙运动的理论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7~18世纪的欧陆各国思想界迫切需要摆脱作为迷信的宗教信仰的束缚,回归理性。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则以其“实践理性”精神为欧洲社会正在进行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力的思想武器。由此可知
A.宗教改革传播人文主义引发理性时代到来
B.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影响
C.反对宗教神学成为中西思想界的共同诉求
D.启蒙运动从东方儒家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洛克的思想中,给予了个人、社会及其政府以各自不同的权利和活动空间,它们之间相互不可侵犯、相互不可替代,而政府不可越权是维持三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关键。要想处理好个人、社会和政府的关系,至关重要的是政府权力有限。这表明洛克主张
A.分权制衡B.开明专制C.天赋人权D.社会契约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儒家的思想教化中,儒家不主张将主体与客体绝对割裂开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对教化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生动阐释。北宋学者张载之所以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因为在儒家教化体系中,受教化者并不仅仅将自己放在被教育者的位置上,他们念兹在兹、穷尽毕生追求的,是与上古先贤一致的价值观。在教化过程中,既有"天人感应"、《四书章句集注》的成人标准教材问世,也有《三字经》《千字文》等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流传至今。儒家还将丧葬、祭祀、入学、嫁娶等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制度化、礼仪化。

——摘编自刘华荣《儒家教化思想研究》

材料二   卢梭认为,自由是人最宝贵的本性。如若能始终如一地遵照大自然的指引,那么前进的方向就不会错误。只有在自然状态下,儿童在长大成人之前才应该是儿童形象。善良的人性是逐步发展的,在不同阶段,人们的认知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人生秩序当中,童年存在其特有的地位,所以成人便是成人,孩子便是孩子,不能混为一谈。要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积极参与法律的制定,一旦人们自愿地通过约定制定了法律,公民则会对共同约定的法律非常认可,全体公民将以自身的力量维护法律,人们将会更加友爱,并对自身的幸福、利益、安全充满热情。然后有法律意识培养出来的公民构建全社会的制度。

——摘编自李润琳《卢梭教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教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卢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教化思想、卢梭教育思想影响的异同。
2021-02-20更新 | 315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美国学者彼得·盖伊在《启蒙时代》一书中说道:“他们(启蒙思想家)彼此展开无休止的论战,有些交往完全是唇枪舌剑,毫不客气······此外,外界的骚扰或对骚扰的担心也驱使启蒙哲人们想到他们的共同之处,忘掉他们之间的分歧。”这一说法
A.折射出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精神B.揭示了启蒙运动形成的根源
C.表达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诉求D.忽视了启蒙运动的历史作用
6 . 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中指出,国王的贤和不肖是国家盛衰的主要原因。他认为“罗马的政府是十分完善的……它的制度足以使或是人民的精神,或是元老院的力量,或是某些高级官吏的威望永远能够制裁任何滥用权力的事件。”据此可知,孟德斯鸠
A.反对君主制度,推崇民主共和B.欣赏罗马民主,主张三权分立
C.借鉴罗马经验,主张权力制衡D.崇尚人民力量,分析国家兴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一位启蒙思想家论证了人民的革命权,提出了“多数原则”,认为社会大多数人的同意即可被视为全体人民的同意,政府可以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管理国家一正是这些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基础。这位思想家
A.创立了自然神论B.系统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C.论述了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D.影响了英国等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暴政的斗争
2021-01-09更新 | 3858次组卷 | 2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理”理念。《尚书》即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道各家提出不同的治国理念,以“王道”、“霸道”、“帝道”构建理想的治理模式。汉武帝虽将儒学作为治国核心思想,但也借鉴了法家许多主张。在此之后,历代统治者对儒、法普遍采取了兼容并收的态度。……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伸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自古以来,中国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有着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间虽也面临内部和外部挑战,但中国作为“大一统”的整体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没有像欧洲大陆一样很早便裂变为许多个国家。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等

材料二   启蒙主义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治理最核心的理论渊源、思想根基和价值取向。它认为:科学理性能有效解释自然现象,将其推广至政治生活领域必将有助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的有序运行;封建专政纵权、贪腐、压迫民众,原因在于权力不受限制;国民或公民应该在国家的物质生活、法律制定、权力运行、文化创造、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从未有过的作用;主张每一位公民均可以“无差别地”参与到国家运行与对国家的治理、监督中,国家有责任保护公民个人参政的基本权利;政府应主导实施国民教育,培养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精神以及热爱民族国家、民主政治的合格公民。……这些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和治理,而且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摘编自季卫兵《西方启蒙主义的国家治理取向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理念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主义主张的治国理念并分析其成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偏居欧陆之外的大西洋一隅,造成中世纪时期的教会控制力一向薄弱于欧陆诸国,个人主义政治文化传统逐步形成。17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分层社会,且开放性的社会结构更具流动性。学者培根重点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科学。牛顿三大定律使天体和地上物体的运动规律被统一在经典力学的框架中,致使上帝和天堂无容身之地,这给人们长期遭受禁钿的思想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远非今人所想象。“因信称义”和“宗教宽容”的信条日益深入人心,当君主的统治与上帝相背离时,教徒主张“顺服上帝、不顺服人”,对其统治进行监督与反抗。这种理念体现了包含“人权”“民主”诉求的启蒙思想与宗教改革思想内涵之间的深厚渊源。作为泛欧启蒙运动的先声和中心之一,英国启蒙运动的生成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英国在普罗大众的思想洗礼之中,揭开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序幕。

——摘编自谌章明《试论英国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启蒙运动批判的矛头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启蒙思想家大力倡导科学、理性,力图打破强加于民众头上的精神枷锁,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构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模式和基本制度。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提出了人民主权学说,认为国家领导人的权力源于人民,人民主权高于一切,既不可剥夺,也不可以转让。

——摘编自王洪斌《启蒙运动与历史环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首先在英国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运动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10 . 有学者统计,从1789年到1800年,在世界58项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有23项,占总数的40%。同期,英国只有13项,占20%。与英国相比,当时法国科技发展比较有利的因素是
A.最终确立了共和制B.工业化程度较高
C.科学理性精神盛行D.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