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婚姻关系的变化带有很强的时代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际上几乎所有有钱人家的婚姻就好像生意买卖一样结婚的第一步就是双方男性亲属对财产安排达成一致的协议,但也有因为宗教或因而结婚的,夫妻相亲相爱,理应就会携手营造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当时,离婚是非法的,但女子可能遭到抛弃大多数的家庭夫妇白头到老。在工匠的家庭中,妻子是家庭和家庭作坊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摘编自玛格丽特·L·金著《欧洲文艺复兴(插图本)》

材料二   在欧洲的婚姻史上,宗教改革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此之前,欧洲人择偶和结婚的自由度很大,甚至到了几乎可以任意的地步,男女双方只要表达了结婚的意愿就能结成了一桩合法有效的婚姻,但是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有一条规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这几乎是当时欧洲社会各界普通提出的二个要求后,欧洲人的结婚就变得不如从前那么随意了。

摘编自俞金尧《亲教改革前后欧洲人的婚姻自由问题》

材料三   婚姻要有道德和原则约束,如果为了两个人的婚姻而做出道德败坏的事情,甚至毁坏国家的规章制度,那么这样的婚姻最终的意义又何在?婚姻需要理性,从《社会契约论》可看出,婚姻最终构成家庭,而家庭则是社会不可分制的部分,因此,守婚姻中的道德法律,就是在融入社会。

摘编自曾梦清《从卢梭(爱弥儿)看启蒙运动时期的婚姻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婚姻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时期欧洲人婚姻观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时期婚姻关系的关注点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西方婚姻关系的变化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古希腊各城邦,国家观念也随之出现。随着基督教的出现,神学国家观逐渐形成,教会提出国家存在是因为人有原罪,国家是减轻原罪所必须的安排,国家是上帝的产物。启蒙运动时期的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都用社会契约论来阐释自己的国家观念。霍布斯认为人生是自私自利且充满恶意的,理性为人们提出一些简单可行的和平契约,每个人都同意把权力和力量转让给主权者,从而形成国家。洛克强调人的自然权利不可让渡、不可剥夺,否则人民将有权革命,强调政府必须实行法治和分权。

——摘编自《西方文明史》等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维新时期,梁启超批判旧的国家观念,介绍西方新观念。他认为当务之急是速养成自己的国家观念以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强调只有兴民权才能强国家,人人有自由之权,国事决于公论。他更明确了君、臣、民三者的关系,君和臣都是为民办事者。

——摘编自《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的近代国家观念。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维新时期的国家观念与近代欧洲国家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2019-02-24更新 | 359次组卷 | 22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会昌县第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欧美亚非拉
18世纪英国艾萨克·牛顿爵士发现了决定引力的数学和物理定律。
1769年,詹姆斯·瓦特改良蒸汽机。
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发表。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阐述了自由放任主义。
1783年,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独立。
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
18世纪英国从印度和西印度蔗糖殖民地榨取的资金总量与1800年其工业投入的资金总量相差不多。
19世纪W·H·帕金发现了合成燃料;路易·巴斯德发现了疾病的微生物理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
19世纪中叶,俄国加强了在亚洲的扩张。
1866年,一道横越大西洋的电缆铺设,建立了东半球与美洲之间的通讯联络。
19世纪后半叶,新西兰的羊毛、加拿大的小麦、缅甸的稻米、马来西亚的橡胶以及西欧和美国东部的工厂

——所有这些资源都卷入全球经济之中。

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
1854年,美日签订《神奈川条约》,日本门户被打开。
1869年,由法国人出资开凿的苏伊士运河通航。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
19世纪末,欧洲瓜分了几乎整个非洲大陆。

——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整理


上表为18—19世纪世界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历史信息相互关联,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政治之所以腐败,人民之所以受难,最大的祸根就是专制君主。为此他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恢复宰相制度,使宰相有职有权,能与天子“同议可否”。重视学校的作用,认为学校不但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应当成为“公其非是”的议政机关。要把学校发展成含有近代意义的议会机关,要求将决定是非的最高权力从天子手中转移到学校。他还主张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起来,加强地方的独立性和自立性。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他所谓的“天下之法”,也就是使天下之人都能”自私”、“自利”,或都能“各得自私、各得自利”之法。

——摘编自武树臣《黄宗羲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他(孟德斯鸠)批评共和政体容易走向“极端平等”,形成许多“小暴君”,“…主张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建立开明君主立宪制,也就是受国家基本法律约束的君主执政。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来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盛赞英国的政治制度用法律保障了资产阶级自由发展,使国力日益强盛……

——摘编自王美芝《浅析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及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孟德斯鸠思想的异同,并分析二者思想主张产生差异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