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可·波罗和他口述的《东方闻见录》,引起13世纪末的意大利人对遥远中国的好奇和兴趣上贡献良多。在意大利,关于中华帝国及其文化的详细知识是从16世纪就开始流传的。利玛窦和耶稣会士们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开创了新局面。1685~175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形象在意大利和欧洲的黄金时期。伏尔泰等人发现了儒家学说和中国社会中极其积极的东西,把它当作他们开放社会的自由运动的模范。羡慕中国没有那些在欧洲影响了政治和民事生活的教堂,赞美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体系。1760年以后,法国的哲学家们和经济学家们,只剩下重农主义者还对中国感兴趣了。孟德斯鸠对理想化的中国形象进行批判,他在《论法的精神》中把对专制的批判和礼仪制度比作是一种国家独裁主义的宗教表达。

——摘编自史华罗《17至18世纪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想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的角度说明马可·波罗《东方闻见录》的价值。简析“中华帝国及文化”在意大利开始流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17-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印象的变化加以解读。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集团和集团之间发生各种关系时,将各方的权利义务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就形成了契约。契约精神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具有不同内涵和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社会的部落结盟(如黄帝和炎帝部落的结盟)是中国古代契约制度的萌芽。中国古代存在丰富的契约制度。按签约主体可分为公约和私约,按内容和性质分可分为政治契约、经济契约和个人生活契约等。基本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约法、婚姻和交易、借贷与合股、买卖和典当、租佃和雇工、宗族和会社等。但在古代很多法律中,都强调“官有政法,民从私契。”民间契约和官府法律之间没有直通车。私人之间发生违约纠纷时,“任依私约,官不为理。”明清法律也基本维持不干涉私人契约纠纷的原则……私人契约纠纷处罚很轻,“违契不偿,杖六十”,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强制执行程序,私契的强制力在于私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个人诚信,而不在法律。……宋代以后法律规定,“中人不挑担,保人不还钱”,一般意义上的保人并不承担连带责任。

材料二   罗马法用obligatio表示契约,契约是“法律用以把人或集体的人集合在一起的束缚或锁链。”在法律意义上有强制执行可能的才叫契约。“合意创立法律”,契约一旦达成,效力相当于法律。违约产生的责任靠公共强制力执行。这种精神一直延续到近代。除此以外,西方近代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突出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更着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典型用法,是用以解释为什么人应该服从国家、法律或主权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契约相比,近代西方契约的不同之处,并从近代西方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