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自然观,顾名思义就是指人类在认识自然界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在这一观点指导下形成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西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造就了中西方风格迥异的自然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人就开始探讨“何为自然”以及“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如“天人合一”“五行说”等都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的回答,中国古代思想家建立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符合自己立场的自然观。……在西方,古希腊最早开始探索世界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世界的本原初步归纳为“水”“火”等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并逐渐形成了“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中国的自然观由“一”而生,将“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的自然观由“二”而生,“自然界”和“人”的关系是一个对立不统一的关系,二者的对立性使得西方更多的追求“人”的主动性,使自然界逐渐沦为了人的奴隶。

——摘编自贾文龙、张卓艳《中西方自然观的历史演进及发展愿景探析》

材料二   西方的科技革命,恰恰是西方自然观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理性地解析着自然,科学地总结着世界的部分规则,并试图创造新的运行体系。这样的革命是极度震撼并且极具扩张性的,正如西方自然观试图精确地探索自然的每一个细微的部分一样,这样的革命必然会试图侵入每一个固有的民族文化中,这是西方认识世界的方式。科技革命更是大大促进了西方对“虚”的割舍和对“实”的肯定,因为科技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无数真实的行动和不断实践的检验之上,西方认为脱离操作实践的理论都是不切实际的。因而,科技革命带来了全球性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受到了颠覆式的冲击。

——摘编自李玢《“科技化”时代背景下中西方传统自然观的碰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早期中西方自然观的不同内涵,并分析各自的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近代西方科技革命使“中国的传统自然观受到了颠覆式的冲击”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持有怎样的自然观。
2 .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将军在其历史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不让历史学留有宗教神学和神仙鬼怪的踪迹,他热衷于以人性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特点来解释说明人的政治行为和事件进程,并努力挖掘事件的更多起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的历史意识
A.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B.专注于历史原因的多方面探究
C.立足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基础上
D.被束缚在片面的战争观之中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公元前5世纪前,雅典人将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等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泛称为“智者”。后来,“智者”专指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并以此获取报酬的教师。这一变化是雅典
A.教育发达的反映
B.经济发展的结果
C.文化繁荣的原因
D.民主政治的产物
2019-06-12更新 | 207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第九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综观这些希腊哲学家们的言论,我们可归纳出希腊哲学的共同特色是
A.就个别的表象,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B.以隐晦的神喻来解释各事物的原因
C.不相信表象,转而探索背后的真相
D.针对不同事物和现象提出个别答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古希腊一些学者认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他们还认为,法律不是自然存在的,是人为产生的,是由僭主制定的,法律的强制性违背了人的自然天性。这些学者
A.肯定了人的重要性
B.重在论述法律制定应符合人的天性
C.阐述了社会契约论
D.正确分析了城邦制起源的历史原因
2017-02-24更新 | 380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在发展出城邦的生活方式后,城邦成为其生活的重心。由于希腊城邦的经济基础来自奴隶的生产,使得越来越多的城邦公民,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与环境的关系。随着古希腊海外贸易与海外殖民的发达,与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互动的日益增加,让古希腊人在思想上有进一步发展。例如:居住于今巴勒斯坦的腓尼基人就把腓尼基字母传给古希腊人,进而演变出古希腊字母,有助于日后文明的发展。另外,位于小亚细亚西部希腊城邦米利都,因为东西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有些公民开始运用迦尔底亚(建立有古巴比伦帝国)的天文学知识,观察种种自然现象,并且探索万物从何而来,最后又回到何物。例如在西元前六世纪时,米利都的泰勒斯透过理性的观察,得出水是万物之本的结论,而他的研究成果也激发了其他人进一步的探索。

——摘自台湾高中教材《历史》第三册(三民版)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由于民主政治的需求,公民要想在公共事务中有所作为,就需要有在公众面前演说的能力,而各种知识是演说能力的基础,因此人们需要学习。智者就是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而出现的专职教师。他们知识渊博、口才出众,进行巡回讲课或指导,教授修辞学、政治学、辩论学,向受教育者收取学费。
公元前387年,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在雅典建立阿卡德米学园,讲学40多年,除了研究哲学、政治外,他重视自然科学,学园门上写着一行字“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他的众多弟子中包括有立体几何的创始人泰阿泰德和伟大的学者亚里士多德。学园存在800多年,因为与基督教宗教思想冲突,公元6世纪被关闭。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学园,他喜欢和学生一起在林荫道上散步讨论问题,下午晚上举行演讲会,切磋学习,交流心得。亚里士多德提出“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许多开创性著作。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材《历史》必修三、选修四(岳麓版)


材料三 十字军东征与东西贸易使得欧洲人接触到东罗马与伊斯兰文明,由此自西罗马灭亡以来没落已久的欧洲古典学术,在中古后期又重新为西方学者所认识。中古后期大学的建立,便是欧洲文化复兴的产物,它对于强化西方的思想传统贡献甚大。在中古后期,欧洲南部的大学,如意大利的波隆纳大学(创立于1088年)以法学见长;欧洲北部的大学,如法国的巴黎大学(创立于1170年),则以神学著称。其他早期成立的大学包括英国的牛津大学(创立于1249年)与剑桥大学(创立于1284年)等。据估计十五世纪时欧洲已有八十所大学,可见当时高等教育发达的情形。
大学的建立反映诸多文化进展状况,包括学术活动量的大增,专业化程度的提升、世界观的扩大(不再局限于修道院中的封闭思想)等。尤其欧洲人文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希腊罗马古典学术(即古典学),这有赖伊斯兰世界以阿拉伯文编译的古代西方经典,从十二世纪起再度转译为拉丁文,以及东方学者到西方讲学(尤其是1453年东罗马灭亡后)。如此的东西文化交流,拓展了西方学者的眼界,使其开始可能产生“超欧洲”的世界观。

——摘自台湾高中教材《历史》第三册(三民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和中国春秋战国文化兴盛的相同原因,并指出古希腊文明发展得天独厚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三,指出两次东西文化交流的共同之处与变化,并归纳中古后期文化交流的历史作用。
2010-12-31更新 | 4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湖南省长沙市一中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