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美国史学家斯东说:“苏格拉底需要鸩酒,就像耶稣需要十字架一样,来完成一项使命,这项使命却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里的“使命”就是履行苏格拉底的理念。该“理念”是
A.法律至上B.美德即知识C.怀疑神灵权威D.追求民主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欧洲历史》

材料二雅典民主政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

——苏格拉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雅典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苏格拉底的治国主张。

3 . 有学者认为没有智者学派,就很难设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反映出
A.四者的人文思想一脉相承
B.苏格拉底等师从智者
C.古希腊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D.智者思想具有启蒙性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4 .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说这句话的著名学者是(       
A.普罗泰格拉B.苏格拉底C.薄伽丘D.但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苏格拉底一生中,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主要表明苏格拉底
A.是代表平民阶层的哲人B.具有与智者相似的诉求
C.关注民众思想道德教育D.重视理性和知识的传承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所以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只要从参与政治生活中得不到更多的好处,他们就对参与公共事务和统治国家没有什么兴趣。”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主张
A.积极参与政治的公民才是好公民
B.城邦国家只需要少数贤人来管理
C.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和参会人数
D.根据财产多寡重新划分公民等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7 . 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只有真正的认识了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本性,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下列言论与上述关于“人”的品质的观点相似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知本方能达本”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神圣的种子不落在家庭里,而落在个人身上”
8 . 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乙 中国旧思想
丙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18世纪中叶,法国出现了重农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18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主张限制国家的权力,扶植和保护人民的权
利,自由择业,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一孔子坐于高台之上,学生围坐四周;图二雅典老师与学生站在一起平等交流。教法上看,孔子传道式,雅典讨论式。)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法英两国经济思想各自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4) |
名校
9 . 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苏格拉底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B.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C.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D.苏格拉底认为知识等同于法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称“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反映出
A.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
B.后者兼顾知识与美德
C.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
D.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
2016-12-12更新 | 187次组卷 | 17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单元检测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