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是智慧谋划的结果,勇敢是能够为了维护正义的利益而毫不犹豫地做出牺牲,勇敢保持的前提就是承认、维护和服从特定的秩序。材料表明柏拉图
A.注重道德培养
B.强调整体利益
C.维护城邦民主
D.弘扬个人利益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人们的视野从自然转向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的哲学
A.指出道德的重要性
B.集中在认识人自己
C.强调知识重要作用
D.片面追求功利主义
2019-05-18更新 | 72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重庆市巴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柏拉图从个人需要的多样性、能力的片面性和不同个人能力的差异性这三个方面来阐述社会分工的必要性,进而以分工为基础描述了国家的产生。这表明柏拉图
A.主张社会精英治理国家的合理性
B.否定了希腊政体的局限性
C.奠定了近代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D.是希腊人文思想的初创者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古希腊先哲柏拉图认为艺术的源泉来自神赐的灵感,主张抛弃艺术以培育理性;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艺术源自心之理性,借助艺术可以培养人的理性。二者的共同点是
A.促进了古代雅典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B.指出教育能够使人认识自己的美德
C.提倡理性,认为艺术影响人的理性
D.通过复兴文化,开始冲破教会束缚
2019-05-12更新 | 1160次组卷 | 27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西城区2019年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1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苏格拉底认为“‘为善至乐’,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所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B.都符合统治阶级治国的现实需要
C.所持道德观与价值观完全相反
D.两者的思想后来都成为正统思想
2019-05-09更新 | 125次组卷 | 4卷引用:【区级联考】江苏省沭阳县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情况下,盗窃和欺骗手段也可能是善行。材料表明苏格拉底认识到
A.善恶之间可以相互的转化
B.教育能助推人们明白道理
C.社会环境影响人们认知
D.社会进步推动人们向善
2019-04-26更新 | 136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苏格拉底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褒读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A.主张探讨人类社会
B.维护雅典的直接民主
C.追求道德和正义
D.体现神秘主义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如表为三位思想家有关理性主义的叙述。据此可知,三者都认为
公元5世纪苏格拉底坚持理性的指引,追求知识的确定性
17世纪笛卡尔相信只要运用人的理性,就可以正确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不是人、自由、还是上帝。
18世纪康德在外延上包括所有高级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内涵上指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

A.人类能完全认识自己
B.理性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C.理性能正确认识上帝
D.人们对理性主义没形成共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赫拉克利特呼吁“人民应当为城邦的法律而斗争”;柏拉图认为“没有法律,人们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亚里士多德声称“法律是理智的体现,可以免除一切情欲的影响”古希腊三位哲学家的言论说明
A.任何人没有资格凌驾于法律之上
B.古希腊的人文精神具有法治传统
C.世人必须严守法律方能摆脱野蛮
D.法律是遏制人性本恶的重要手段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