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艺复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论话·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宋乃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西方的文化也经历漫长的发展历程。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说:“信仰即可得救。”康德认为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精神的现实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文化在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是什么。
2020-08-31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学者钱乘旦认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对现代化的起步具有关键的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竟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日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材料三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

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因素及其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隶建立民族国家的进程有何不同?从中你获得怎样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