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导致下列图1向图2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宗教神学被驱除出社会领域
C.基督教内部的腐败
D.罗马教会与欧洲世俗王权的矛盾斗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宗教改革早期,路德不赞成在学校中教授德语。但此后,他一改原有的主张,积极推行用德语传教,并亲自把《圣经》翻译成德文。这一变化
A.彰显反专制和求民主的时代精神
B.激起德意志民族反天主教会风潮
C.否定《圣经》地位和上帝的存在
D.消除教会神权对世俗领域的禁锢
2017-08-22更新 | 194次组卷 | 2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左传》


材料二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摘自张岱年、方可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1517年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这次挑战具有极其深远的宗教和政治内涵。到该世纪中期,原本只是路德个人的一次反叛教会的行为,迅速发展成为一场新教宗教改革运动,彻底打破了西方基督教的统一。16~18世纪,西欧君主利用宗教争端紧紧控制了社会。通过限制诸侯贵族,王室得以拓展自己的势力并加强对臣民的控制能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材料所体现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儒家学说能够在汉代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三,分析宗教改革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