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婚姻关系的变化带有很强的时代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际上几乎所有有钱人家的婚姻就好像生意买卖一样。例如,结婚的第一步就是双方男性亲属对财产安排达成一致的协议,但也有因为宗教或感情原因而结婚的。夫妻相亲相爱,理应就会携手营造幸福的家庭生活。在当时,离婚是非法的,但女子可能遭到抛弃。大多数的家庭夫妇白头到老。在工匠的家庭中,妻子是家庭和家庭作坊不可或缺的劳动力。

——摘编自玛格丽特·L·金著《欧洲文艺复兴(插图本)》

材料二:在欧洲的婚姻史上,宗教改革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此之前,欧洲人择偶和结婚的自由度很大,甚至到了几乎可以任意的地步,男女双方只要表达了结婚的意愿,就能结成了一桩合法有效的婚姻。但是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有一条规定: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这几乎是当时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要求。从那以后,欧洲人的结婚就变得不如从前那么随意了。

——摘编自俞金尧《宗教改革前后欧洲人的婚姻自由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婚姻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宗教改革时期欧洲人婚姻观念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影响。
2021-01-1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普通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古典文学和艺术品中找到了灵感,反抗权威和经院体系,这是对理智迫害的反抗。德国的宗教改革则是宗教上的觉醒或复兴——为了反抗信仰的机械性而做出的心灵反抗。

尽管宗教改革运动的领导者持有反理性主义的态度,但新的宗教运动与文艺复兴一样培育了批评、反思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拒绝将教会视为基督教信仰的仲裁者,将宗教诉诸《圣经》和个人良知,赋予理性以判断宗教教义的权利,并鼓励理智主义和个人主义。

——摘编自弗兰克梯利《西方哲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15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或叫精神领域里的革命……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这种思想领域里的革命,至少在两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是推动了社会革命……再是进一步推动了实验科学的发展,使技术发明建筑再日益完善的科学体系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近代所发生的思想革命与科学的发展。(包括事件及产生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初期,各国的天主教领袖开始整治教会中的弊病,重新提出一些精神价值观。但是,这些早期的改革家趋于沉思和高贵,未能唤起民众或赢得罗马高层教会的支持。直到路德的挑战在德国变得非常严峻时,天主教的改革才成为一个有活力和有效力的运动。16世纪中后期,教皇保罗三世和继任者采取适当措施,一是召开了“特伦托会议”;二是批准建立了耶稣会。“特伦托会议”的主要成就是以坚定的反新教派的措辞重申了传统的天主教教义,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消除教会中的弊病和恢复教会纪律。耶稣会的成员把自己看做是耶稣的战士,其风纪和战斗精神保障了“特伦托会议”改革措施的实施。许多成员担任了异端裁判所的法官,目的是铲除任何地方出现的异端学说,这使得新教徒感到十分畏惧。耶稣会会士还将他们的做法扩大到全世界,在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异教徒中传播上帝的福音。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6世纪天主教会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主教会改革带来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言论
普罗泰格拉至于神,我既不能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又不能知道他们是什么样子。许多东西阻碍着我们的认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马丁路德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赦罪或全部免罪。每个信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力。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摘编自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三   启蒙运动时期体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人们热切地从各个层面来审视宗教信仰。虽然基督教在很多方面受到扦击,抨击者本身却潜心研究宗教信仰和神学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人们考察宗教信仰的基础,运用启蒙运动的基本方法和观念来求得答案。宗教批判者和宗教学者充分运用理性、比较分析和历史研究的方法……确实,18世纪下半叶,法国启蒙运动开启了使法国社会世俗化和非基督教化的运动,但他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只是启蒙人士所持的多种宗教观中的一种。启蒙运动的一个特点是强烈地要求实行宗教宽容。

——摘编自彼得・赖尔等编《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普罗泰格拉和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艺术家和18世纪的启蒙学者怎样对待宗教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在打破教会和宗教神学思想禁锢上所起的作用。
2021-06-2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具有特色的则是早期启蒙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明清实学思潮的主流和灵魂。民本思想是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孔子讲“爱人”,孟子讲“民贵君轻”,强调“制民之产”,重视人民的生存权利。早期启蒙学者在阐发启蒙思想时,面临着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要批判理学的禁欲主义,争取人的生存权利,另一方面还要冲破“民本”思想所固有的封建等级制度的藩篱,实现从民本向人本思想的转化。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对君权进行抨击,以王源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批判,何心隐在《师说》中说:“天地于易,易天而不革天,易地而不革地,师也,至善也”。事实上,明末至清代学术界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不仅脱离了理学的藩篱,也开始挣脱汉代经学的羁绊,向近代科学迈进。

——摘编自丁冠之《论明清实学的早期启蒙思想》

材料二   中世纪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由神和经院哲学统治的黑暗时代。人文主义先驱者用它们手中的笔做武器,对教会展开了猛烈的抨击,揭露教会的黑暗。“整个中世纪,诗人们都在有意识地避开自己,而他(但丁)是第一个探索自己灵魂的人”。法国的拉伯雷斥责宗教教条和教会泯灭人性、窒息科学、阻碍人类进步。在揭露教会“来世说”和“灵魂不朽说”的同时,人文主义者呼吁人们大胆追求世俗幸福。人文主义者对神学给人的迷惑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性的扭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举起了人性解放的大旗。宗教的蒙昧主义使文化凋零、科学停止,人文主义者反对人们对宗教的盲目追崇和顶礼膜拜。达·芬奇号召人们在科学上要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有所发明的人,沟通自然与人类的人”。

——摘编自杨树虹《西方“人文主义”现实价值的辩证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概括明清启蒙思想对传统思想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人文主义先驱者们思想中的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世纪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与明清进步思想对各自社会产生不同效果的根源。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将诚信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个人如此,国家也同样如此。对于国家而言,“民无信不立”。对于个人而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中说,就与人交往来说,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就判断他人来说,则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据《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中庸》指出:“诚者,自成也。”真诚是自我的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河南程氏遗书》卷云:“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无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诫,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弄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

——摘编自黎红雷《儒家诚信思想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在西方诚信观念的发展演变中,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产生过深刻影响。这个概念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添加进去的,融合了不同时期的思想成分。古希腊的城邦公民德性、古罗马的契约精神、中世纪的救赎道德、宗教改革的“因信称义”及资本主义的信用精神,都成为这一概念的文化因子。

——摘编自李嘉莉等《西方诚信观念:历史嬗变中的综合》

材料三 儒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丰富的处世哲学,至今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儒家历来注重诚信,认为诚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社会秩序稳定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贸易活动日益频繁,利益追求最大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发生变化,一些人集体主义思想淡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不断滋生,诚信缺失成为不可忽视的负面道德现象。

——王艳波《儒家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儒家诚信观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诚信观念的“文化因子”,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诚信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诚信思想对当代社会建设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唐到宋经历了很大的改变。拿唐的750年与宋的1050年做一个比较。就会发现:从外交关系上,唐有霸权,在北方唐以外没有国家,只有少数民族,而到了宋代,中国的外交关系就不一样了,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有宋、辽、夏、金;另外,唐时有1/8-1/4的人口在南方,而宋朝时则有1/2的人口在南方,南方却变成了- -个多元化的地方,有多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多种语言;唐朝首都是一个典型的adminitrative city,是政治的,而宋则是经济中心变成了首都;宋的人口是唐的两倍,货币数量是唐的二十倍,这都说明了商业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技术方面,宋朝还有了印刷、火药、指南针,这三个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方面,唐朝人的社会地位还是要看血统、身份,而宋朝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看教育文化,科举制度被扩大,其重要性在社会中也越来越大。宋朝9%的学生考不上,可这些人还算是士人,仍是国家的精英,士人中做官的人只是一小部分。到了13世纪中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有45万人,但只有500人得到进士。.

——摘编自包弼德《唐宋巨大历史变迁的现代意义:对nation观念的重新思考》

材料二1500年前后,西欧发生了一系列事件,这些事件为一种新的文明开辟了道路,这就是现代化的准备阶段。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地理大发现则把人推向全球,第一次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它就把自己的疆域封闭起来,使它与外界隔离,致力于自身的发展,而不顾基督教大世界中其他兄弟的景况如何。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国家总是以牺牲别人为代价的。这样,原先基督教大世界中社会经济状况基本拉平的情况就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某些地区发展起来,其他地区则相对落后。因此,可以说,民族国家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化的起点,发展与社会的根本变迁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历史变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唐宋历史变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500年前后西欧社会向现代化转型所做的准备,并指出唐宋历史变迁和西方社会变迁的实质差异。
2020-03-17更新 | 511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8-2019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民办中学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9 . 人文主义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历史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文艺复兴的影响侧重于知识分子,而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它把欧洲人民的觉悟,提高了一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正是根据别人剥夺他们的自由时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的……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卢梭《社会契约论》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相比于文艺复兴在提高“欧洲人民的觉悟”方面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卢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新发展。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阳明(1472—1529)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人的意识活动,便不存在客观事物。他又提出“心外无理”的命题,认为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他认为,“良知”是存在于人性中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王阳明强调“致知必在于格物”,“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物”是要求端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

——摘编自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等

材料二   1517年,路德(1483—1546)将他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到了维腾堡教堂门口,反对罗马教皇在德国发行赎罪券。路德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教徒得到拯救的唯一条件,只有内心真正信仰上帝,才能有真正善良的行为。路德指出,只有《圣经》才是信仰的唯一权威,教徒个人有权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理性去解释《圣经》,可以用《圣经》里的话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教皇的教义。路德宣称,国王有权管理和处置教会财产,日耳曼的金钱不能送给罗马教会。他提出每个国家都有权建立自己的教会,罗马教廷不得干涉。

——摘编自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阳明和路德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和路德思想主张产生的相同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