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身体力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老把发挥孔孟之道的宋代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白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论法的精神》是一部政治哲学的著作,而不是一部纥粹意义上的法律书。作为西方政治学的一部经典,它在当时思想所能及的范围内,细致地讨论了自由、民主,平等的问题。孟德斯鸠最大的历史贡献在于其对政府架构的思考。在《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延续英国先贤洛克的观念,归纳出“三权分立”的治理格局。其理论特点在于,治理国家的三个权力部门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似乎能够支撑起一个稳定的平面;立法、司法、行政之间恰似“石头、剪子、布”一样相生相克,分权制衡,应该能够很好地治理一个社会(国家,或者国家之下的行政单位)。

——摘编自何志鹏《孟德斯鸠与<论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朱熹构建的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孟德斯鸠构建的政治哲学与程朱构建的国家哲学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通墓论》中说:战国者,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也。侯王分土,各自为政,而皆以放恣渔猎之情,听耕战刑名殃民之说。洋务派人物李鸿章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栽,亘古所未道,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胥:皆,都)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材料二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变革时代。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三   1949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指出必须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7年开始就不能正常工作,1966年到1975年几乎完全处于停顿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邓小平复出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等著名论断。2004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摘编自仓可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政治发展的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大变革”和清末“大变局”的突出表现,并分别指出两次“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了哪些历史性的变革,根据这些变革指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呈现的基本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建设变迁的趋势。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英国启蒙思想家看来,启蒙运动的最大敌人不是宗教,而是教条主义和不宽容。于是,他们提倡宗教宽容、信仰自由,认为这样就能使宗教真理从谬误和偏见中脱颖而出。英国启蒙思想家对宗教的言论和态度比较温和,其对宗教的批判是一种谨慎的理性的哲学方式。在推崇理性的同时,并未用理性来否定上帝和宗教信仰。这与英国宗教改革的历程大有关系。英国较早地进行了宗教改革,在16世纪前期,亨利八世领导了宗教改革。英格兰摆脱罗马教会而独立,英国国王成为英国最高的世俗领袖和宗教领袖,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权力。到伊丽莎白女王时期,她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使天主教和新教和平相处,英国国教会形成。国教会比之天主教和其他新教派别,如加尔文教,在宗教观点上都更为宽容。教会的这种宽容使得人们也能够较宽容地对待宗教和教会。1688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了《宽容法案》和《权利法案》,这标志着英国各派宗教力量和政治力量在经过长期的冲突后最终达成了妥协。宗派的狂热在英国告终,宽容精神和妥协原则成为英国处理宗教和政治事务的准则。这使英国最早成为信仰、言论自由和最为宽容的国家之一。

——郭继兰《信仰、自由与理性--英法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  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启蒙运动才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大众。但在1789年以前,在英国的十三个殖民地已爆发了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提供了将新学说付诸行动的一个实验性的示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启蒙思想家宗教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对18-19世纪的欧洲和美洲的重大影响。

4 .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与社会形势的变化相适应,明清文化出现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抨击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相对立。然而,由于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他们虽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帝王,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材料二   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黄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得出“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这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重新阐发。……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

——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蕴及其影响之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目的有何不同之处?并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角度中的指出造成这一不的历史原因。

2018-11-2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金伦中学“4+ N”高中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