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的原因和发展历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自然神论学者谴责传统宗教中的非理性因素,主张“把人们从对宗教意义上对上帝的信仰引向对理性的尊崇”。这旨在说明自然神论
A.是宗教改革运动的理论升华
B.助长了人类理性化倾向
C.弘扬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D.推动近代工业革命兴起
2018-12-07更新 | 122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绝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请依次指出。它们共同的精神是什么?
3 . 马克垚认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启蒙思想家们力图发现支配人事和社会的永恒的法则。”作者旨在说明启蒙运动的兴起得益于
A.法国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B.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发展
D.文艺复兴后人义主义不断深入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可以用孔子评价舜帝的三句话来概括儒家心目中的“三代之治”。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说的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舜得天下,不是他自己争夺来的,也不是尧私相授受的。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君主尊贵而虚其位,君临但不统治,国家的治理权交给贤能之士。这也叫做“共治”。

儒家治理理想贯穿了“三代”之世,而“郁郁乎文哉”的周制,则当之无愧地代表了“三代”的文明巅峰,所以孔子说,“吾从周。”至于美好的“三代之治”是不是真实地存在于历史上,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直活在儒家的集体记忆中。

——摘编自吴钩《从三代理想看“儒家宪政”的动力》

材料二   西洋君德,视中国三代令主,无有能庶几者;及伊、周之相业,亦未有闻焉。而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其择官治事,亦有阶级资格,而所用必皆贤能,一与其臣民共之,朝廷之爱憎无所施。

所有黑奴及其子孙一以平民视之,听从自营生理……西洋大国以爱民之心,推类以及异国无告之民,设法以维持之,其仁厚诚不易几也。其勃然以兴,又何疑哉!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夷狄也。

——摘自《郭嵩焘日记》,1877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制”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代之治”集体记忆的精神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嵩焘对西方社会的观感,并评价其观点.
5 . 西欧启蒙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西欧国家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启蒙思想家对理性的呼唤
D.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