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秦朝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转变为汉朝的“行仁义,法先圣”,汉初的陆贾实有首创之功,继之者是贾谊,到董仲舒实现了这一转变之大成。这些汉儒们,一方面是以先秦儒家的仁义、民本等思想为主导,另一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先秦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陆贾多次劝说刘邦尊儒,指明秦亡的教训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陆贾的话打动了刘邦,避让陆贾著书以明仁义。贾谊则提出:“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恍,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カ。カ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而董仲舒又将"大一统”用于思想文化方面,就是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因而被汉武帝所纳,儒学成为“独尊”的国家意识形态。

——摘编自李存山《汉初的尊儒——从陆贾到董仲舒》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给予启蒙思想家们的影响,是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的。伏尔泰说:“所谓专制或专横的政府,是指君主可以随意夺走一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如果说曾有一个国家,在那里人的生命、财产和荣誉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便是中国。"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以法治国,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和礼仪习惯便是中国法律的基础,他们进而指出,由于这种以父权为本,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符合自然规律和理性,因而能将道德、宗教、习俗、礼仪和伦理为一体,在全国统一施行.使儒、释、道三家彼此相安无事,既无需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教会,政权因而也不致受教会左右。启蒙思想家虽然从自然神论的角度把儒家思想解为一种宗教,但把它与愚弄人民的基督教之类的宗教做了严格的区别。

——摘编自许明龙《中国古代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儒学在西汉成为正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在借鉴中国古代文化基础上所提出的反封建主张,并简评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欧洲百科全书派的启蒙学者,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政治的赞美,表示了他们反对神权统治下的欧洲君主政治的残暴统治。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霍尔巴赫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依据道德。”重农学派代表魁奈认为:中国的统治是合法的专制统治,中国皇帝是合法的专制君主……自然法则是人类立法的基础和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所有的国家都忽略了这点,只有中国例外。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于中国的气候,人们自然地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由于气候和土壤性质的关系,中国人生活的不稳定,使他们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贪得欲。在任何时代,中华帝国则是帝制、专制主义、奴隶制的组合,欧洲因此而显示了它的自由……我们的传教士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那么,我所建立的三种政体的原则的区别便毫无意义了。但是我不晓得,一个国家唯有使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还能有什么荣誉可说呢?加之,我们的商人从没有告诉我们教士们所谈的这种品德;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商人们所说的关于那里的官吏们的行为。

——摘编自【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评述伏尔泰、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态度。
(提示:答案应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部分)
2019-02-10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湖南省永州市2019届高三高考二模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乱世者)大部分倒是神学家们,他们先就有做一个宗教领袖的野心,随后不久他们又想当政党的党魁……宗教裁判所曾经无耻地惩罚哥白尼的学说,其实他们用不着害怕,尽管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但决不会因此而损失他们的收入和荣誉……在罗马,内战的结果就是奴隶;而在英国,内战的结果却成了自由。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他们由于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这样楷模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在这个政府里,老爷们高贵而不骄横,且无家臣;在这个政府里,人民心安理得地参与国事。……为了要在英国建立自由,无疑地他们付出了代价;正是在血海中间,才能淹死专制政权的偶像;然而,英国人并不以为出了太高的代价,换来了善良的法律……

——摘编自伏尔泰《哲学通信》(1733年)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孔子的教诲在于劝人向善,以德教人,既没有狂热的迷信,亦无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伏尔泰相信自然赐予人们的天赋道德是存在的。他认为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个人行为的道德律,就是“天生在我们心中”的“自然道德”的基础。……而中国历史中仁君之治的传统与清初盛时的大一统政府,则被视圭臬的理想政府。

——摘编自张丽艳、苗威《伏尔泰与中国儒家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与黄宗羲思想上的异同,并分析伏尔泰思想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伏尔泰为什么推崇中国儒家思想?
2019-01-1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五)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