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伏尔泰的主张和作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给予启蒙思想家们的影响,是与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的。伏尔泰说:“所谓专制或专横的政府,是指君主可以随意夺走一个人的财产和生命。如果说曾有一个国家,在那里人的生命、财产和荣誉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便是中国。”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中国是以法治国,儒家经典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和礼仪习惯便是中国法律的基础,他们进而指出,由于这种以父权为本,以亲子关系为基础的法律符合自然规律和理性,因而能将道德、宗教、习俗、礼仪和伦理为一体,在全国统一施行。使儒、释、道三家彼此相安无事,既无需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教会,政权因而也不致受教会左右。启蒙思想家虽然从自然神论的角度把儒家思想解为一种宗教,但把它与愚弄人民的基督教之类的宗教做了严格的区别。

——摘编自许明龙《中国古代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启蒙思想家在借鉴中国古代文化基础上所提出的反封建主张,并简评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2 . 以民主取代专制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民主政治的发展经历了思想变革---政治变革---法律完善的过程。在近代历史上,无论是欧洲,还是东方的中国都在发生着变革。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国约翰.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 人由于社会契约而失去的是他的自然的自由和他试图取得和成功取得的每一件事物的无限制的权利;而他得到的是公民自由和他所有财产的所有权……君权只不过是全体意志的执行,永远不能转让,而君王只不过是一个集体的人,他除了他自己之外,谁也代替不了……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地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
(1)材料一、二体现了哪些比较进步的思想原则?在当时最主要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2)近代,英国、美国建立起了怎样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写进法律文献的民主”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法律文献是哪些?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将成为至为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当时要建立的“至为完美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根据材料及中国国情分析,按孙中山的主张能否建立起“至为完美的国家”?为什么?
2016-11-18更新 | 3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文明是流动的,其进程和影响因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在举世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徒是“全人类中最不容异己的人”。中国儒学虽为国家宗教,但它博大而无所不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的宽容精神。他将儒家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作为崇尚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的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张丽艳、苗威《伏尔泰与中国儒家思想》
材料二 据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统计,到1895年,共翻译西学书籍354种(不包括宗教类),其中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也有少量史地、政法类书籍。……据《译书经眼录》记录,在20世纪初年翻译的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164部,占总数的19.6%;社会科学类327部,占60.9%。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颂扬儒学“博大而无所不容”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理解。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儒家文化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同1895年之前相比,翻译著作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文明成果?
2013-09-04更新 | 4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高考调研文综历史试卷(五)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