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科技成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医是我国人民在生产 、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战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三部中医学术理论、药学、临床体系的奠基之作问世。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收录了民间广泛应用的外来药物。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了“大医精诚”思想;《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五代时期,《海药本草》记录了海外传入的百余种药物。宋代,政府专设“太医局”培养中医人才,专设“校正医书局”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代医籍;文任通密及文人从医以“兼济天下”成为潮流。明清时期,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政府和民间大力推行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广誉远、同仁堂、九芝堂等老字号中药堂、中药铺兴起。

——据李成文《中医发展史》

材料二   近代前期,“求进步的中国人”坚信“要救国,只有学外国”。当时中医界“或立奇方以欺世;或假托仙佛之方;或托西术东艺,欺人图利”。陈独秀指出,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菌毒传染,更无闻焉”。知识精英们“以科学的名义”对中医的批判,最终酿成民国政府三次试图废除中医的行动。随着外国侵略进一步加剧,“传统力量”反而渐渐显现出真实价值。1920 年代中后期以降,中医与中国民族、身体、思想、文化系统的关联逐渐紧密。钱穆认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容受近代西方之科学文明,应该还,能融化能开新”。

——据皮国立《近代中西医的博弈:中医抗菌史》等

材料三   21 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极大提高,生产工艺不断优化,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基础不断被发现。中医学由疾病医学转向综合性的健康医学,其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调养康复等优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大文交流的载体。

——据朱建平《百年中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对中医学态度的变化并分别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医学的时代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2019-06-10更新 | 3302次组卷 | 35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实验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

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唯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1792种症状,收集16834份处方,分1670门类编排,在992年和1088年先后出版。太宗雍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已雕板而不及付印,北宋亡。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板,后在金、元刊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金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