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词和元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宋代占主流地位的依旧是雅文学,即士大夫文学。不过,俗文学的存在也是不可轻视的。俗文学的代表是话本小说。那时,俗文学从原来的反映乡村生活为主转向市镇,其内容有灵怪神话、江湖豪侠、名人轶事,也有市民生活、男女相悦等“为市井细民写心”之作。

(1)根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宋代俗文学的特点,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2017-12-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七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期中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词的风格上看,该词属于
A.婉约派
B.田园派
C.豪放派
D.花间派
2017-12-03更新 | 86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石景山区普通高中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文科)
16-17高二下·北京·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包拯的故事开始流传于宋代,以包公为素材的宋代话本、元代杂剧等使“包青天”成为一个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传奇人物。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①百姓对清官的期待
②忠君、爱国等儒家思想的影响
③文化艺术手段的塑造
④政府的积极宣传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17-08-08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的内容上多以闲愁别恨的婉约词为主流。然而,        横空出世,打破了这道数百年的樊篱,他以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自成一家,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上述材料划线处应填入的是
A.李煜
B.柳永
C.苏轼
D.辛弃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认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叙述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①以理学为核心的新儒学形成
②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③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④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会经常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里依次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汉赋、唐诗B.宋词、唐诗、楚辞
C.汉赋、唐诗、元曲D.宋词、唐诗、汉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古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现象是
A.汉武帝时代, 赋的创作走向全盛
B.唐代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鼎盛时期
C.南宋的词增添了许多低迷感伤的情绪
D.元代杂剧的创作和演出逐渐兴盛
2016-11-27更新 | 860次组卷 | 24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城市逐渐发展,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回答下列各小题。
1.综观古代都城演变,宋都汴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城市格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①市民文化的逐渐兴起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          ④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忠义英雄,其忠义思想的来源应该包 ①孔子的“仁”“礼”主张 ②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③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思想          ④明清之际的反传统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016-11-18更新 | 78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卷(文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
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
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 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