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元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元初的杂剧内容主要体现人道意识、个体欲求,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斗争精神。到了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思想发生了蜕变,以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和为统治者歌功颂德为主。这一变化是由于(     
A.程朱理学影响的加深B.阶级矛盾的缓和
C.民族压迫政策的调整D.市民阶层的壮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宋朝城市中有傀儡戏、皮影戏等娱乐活动,由人操纵表演,配有乐器演奏和念白。北宋和金朝时期各地还流行一种说唱艺术,称为“诸宫调”,由演出者在舞台上演唱一个长篇故事。这些表演形式(     
A.促进了词曲创作的繁荣B.奠定了元代杂剧的基础
C.适应了士人阶层的需求D.融合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元杂剧的许多三国戏中,或赞扬刘备的“宽仁厚德”,或赞美张飞的“勇武无畏”,或表彰关羽的“忠义神勇”,或称赞诸葛亮的“智术非凡”,对“乱中原”的曹操大家则皆予以无情嘲弄。明初小说《三国演义》对刘备集团也是极力褒扬。这说明元杂剧(     
A.宣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B.以讴歌历史英雄人物为主
C.推动了明清小说的兴起D.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生活
2022-07-15更新 | 263次组卷 | 4卷引用: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轻松练)-【轻松学历史】2022-2023学年高一纲要上同步课件与课时训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元杂剧以唱为主,唱词由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句尾入韵,并有科(动作)、白(念白)配合表述剧情。每一出剧通常分为四折,剧前或两折之间可加“楔子”,比宋词的演绎更加灵活。元杂剧的兴起(     
A.缘于当时市民阶层的壮大
B.有利于封建专制集权的加强
C.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萌发
D.缘于汉族与蒙古族文化交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宋元时期,豪放的北方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中的民间小调融合,形成了一种刚健清新的新乐调——散曲。散曲的形成反映了(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创新B.汉族民众喜爱北方民族音乐
C.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D.士族阶层推动文化多元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元杂剧的作者大部分是下层知识分子,由于元朝前期没有实施科举制度,他们失去了通过科举当官的希望,于是就从事话本、诸宫调、杂剧的创作和演出。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地位较低
B.元杂剧为知识分子提供了上升的途径
C.废除科举客观上促进了戏曲发展
D.读书人通过杂剧表达对元政权的抗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元朝时,作为坊间文化的元曲常常在人物台词中尽显批判锋芒,痛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这反映出元曲
A.风格上借鉴了古典浪漫主义B.创作上扎根于市井社会现实
C.题材上多为矫正时弊的主张D.语言上受到科举文章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根据唐传奇《莺莺传》改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一改原作的悲剧结局,借女主人公崔莺莺之口,表达了"学梁鸿与孟光(东汉隐士,"举案齐眉"典故的主人公)夫高妻贵,又何必到长安去候春闱(喻指科举)"的人生追求。这表明该剧
A.蕴含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反思B.继承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手法
C.迎合了封建政府的文化政策D.折射出追求功名的社会心态
2022-01-09更新 | 467次组卷 | 1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治,便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关汉卿就是其中之一。他把看到的、听到的百姓悲惨的遭遇写进他的剧本。该剧本可能是
A.《西游记》B.《感天动地窦娥冤》C.《三国演义》D.《封神演义》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曲”原本是宋代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元灭宋后,元曲更加指向“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这表明元曲的变化
A.是宋代君主专制的产物B.只反映世俗民情的内容
C.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关D.体现了地方管理的调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