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戏曲艺术、乐舞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笔记的史料价值

材料一   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般杂剧:杖头傀儡任小三,每日五更头回小杂剧,差晚看不及矣。……杨望京,小儿相扑、杂剧、掉刀、蛮牌。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诸杂剧色皆诨裹,各服本色紫、绯、绿宽衫,义襕,镀金带。

——(宋)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三   杂剧中,末泥为长,每四人或五人为一场,先做寻常熟事一段,名曰艳段;次做正杂剧,通名为两段。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又或添一人装孤。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阅读材料,说明三则宋代笔记史料对研究宋代杂剧有哪些史料价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由。
2022-05-07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四)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3 . 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教社2003年版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均有较大发展,请列举一例说明?
(2)宋代的二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新阶段,请简要说明宋代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3)宋词、元曲,各举一位著名代表人物。
(4)这时期什么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5)宋代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出现,请举一例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