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戏曲艺术、乐舞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实甫,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最有影响的作品是《西厢记》。《西厢记》在体制上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西厢记》还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西厢记》善于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张生家境清贫却敢于爱慕相国小姐,在功名利禄和爱情追求之间,他毫不犹豫地舍弃前者而选择后者。作品表达了当时青年男女反叛传统礼教、争取爱情自由的共同心声,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口号。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王实甫《西厢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实甫成功创作《西厢记》的原因。
2021-02-0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元以降,山于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接受对象、传播方式都有别于以往民间文学的市井文化一跃成为俗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宋元以来的市井文化是孕育小说、戏曲的母体,同时小说、戏曲也日益成为市非俗文化的重要成部分。事实上,正是通过宋元以明清的市民阶层在小说、戏曲诸方面的文化消遣,作为世俗文化的市井文化才不断发展、递嬗,从而构成了一股以士大夫为主体的雅文化、以”言志”“明道”为主要功能的诗文文学相并而行的俗文化与俗文学潮流,与前代的俗文学形式被雅文学吸纳、转化不同的是,尽管有数目可观的文本,小说、戏曲却始终没有进入雅文学的行列,小说、戏曲还多次遭到了禁毁。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学与诗文文学的分流、对峙,构成了宋元以降直至片战争之前我国古典文学传统后期演变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摘编自金元油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元至鸦片战争前“俗文学”的特点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元以来“俗文化”兴起的原因。
2020-12-07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重点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二)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是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自信首先需要文化自觉自知。知道自己有什么家底,家里有什么宝贝,宝贝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对这些有清晰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够不再“抛弃自家无尽藏,持钵沿街效贫儿”。

——摘编自从春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请结合思想文化史,写一张有关宋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展示卡。(要求:按照思想、科技、绘画、文学……等角度写出宋代思想文化的成就,分条叙述,条理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豪强巨富、缙绅士夫多蓄养家乐班,以唱腔华美、语辞典雅、场面清冷的昆腔传奇待客是“俗所通用”的交际礼节。主人往往重金聘请曲师教习,文人雅士则亲自调教优伶、甚至创作新剧。职业戏班多如繁星,城中班”扎根立足于大中城市,常年进行营业性演出;各地乡村庙会也为水平粗糙.、衣装简陋的“草台班”提供了大量演出机会。演出剧目多由剧作家辑取、改编自“三国戏”“水浒戏”,剧情紧凑、场面热闹、曲白质朴,被汤显祖誉为“人情之大窦,名教之至乐”。

——摘编自刘召明《晚明职业戏班演剧活动初探》等

材料二   16世纪中后期的欧洲,有常驻剧团表演新的戏剧作品的剧院正在形成,戏剧写作和表演逐渐成为一项严肃职业。戏剧、尤其是悲剧作品仍主要为贵族写作,但在新教国家也必须与逗熊一类的低级娱乐竞争,购买站票的下层阶级成为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狂欢节而写的狂欢戏深受民众喜爱,在这一节日期间,天主教徒被允许行为放肆、甚至嘲笑教会权威。

——摘编自[美]桑德拉.赛德尔《文艺复兴欧洲社会生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欧戏剧发展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晚明中国戏曲发展比较,简析欧洲戏剧发展的深远影响。
2021-01-11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戏曲与古代剧场之演进关系表


时代戏曲之代表表演区观众区说明
原始社会 原始歌舞天然场所(如苑丘) 原始歌舞的全民性,表演区与观众区未分化
巫祝祭坛天然场所表演区与观众区开始分化
春秋战国俳优殿庭、院落殿庭中座席戏曲的贵族化趋势,表演进入人工建筑场所
汉魏百戏殿庭、广场台、座席、帐篷戏曲进一步贵族化,观众区的抬起
隋唐歌舞歌台、舞台、乐棚戏场、变场戏曲的市民化趋势,表演区的抬起
宋元 杂剧、北曲 舞亭、乐亭神庙广场戏曲进一步市民化,表演台加上屋顶
完整戏台神庙广场、瓦舍勾栏戏曲市民化得到较大发展,表演区和观众区的建筑一体化出现,后台的雏形出现
南戏戏台进一步完善宗祠、神庙广场、街巷、会馆戏曲表演的复杂程度提高,前台加宽,后台加大,建筑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高
地方戏宫廷戏台宗祠、神庙广场、街巷、会馆、戏园、庭院戏曲得到皇家重视,并在建筑上得到体现,城市中出现室内空间完整的剧场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戏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它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并简述明清戏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2021-01-04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民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清两代,中国戏曲走向成熟和辉煌,在传统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戏曲在明代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儒学传统观念对戏曲题材和内容的渗透。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戏曲在中华文明史上的意义并不只限于它是一种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实际上,它在展示历史、传承文化等方面,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清戏曲在传统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悲剧的杰作,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它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宫廷政变,最早见于《左传》,该剧主要描写两家仇杀和搜孤救孤的故事。春秋晋灵公时代,赵盾与屠岸贾文武不和,屠岸贾遂起杀赵之心。在将赵盾一家三百余口杀光后,还千方百计追杀赵氏孤儿以斩草除根,而一批仁人志士想方设法保护孤儿。这场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刻画了程婴、韩厥、公孙杆臼等义士的英雄群像,他们分别以舍子献身的壮举,保护了孤儿,最后复仇锄奸,伸张了正义。廿年后,孤儿成人,程婴终于揭明真相,计杀屠岸贾,赵氏母子终得团圆。

材料二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和戏曲家莎士比亚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最成功的一部悲剧作品。该剧是以古老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替父报仇为主线的故事。这个王子复仇故事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到了莎士比亚的笔下,则改编成了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的、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复杂多样,他既是一位受过高等教育有强烈人文主义思想的王子,有软弱的一面,又有坚强的一面,他对现实充满了敌意,为父报仇使他与叔父构成了全剧的主要矛盾。经过正义与邪恶的几番较量和斗争,哈姆雷特杀死恶人并与敌人同归于尽。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姚文振《中西方悲剧文学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氏孤儿》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上比较《赵氏孤儿》和《哈姆雷特》的异同,并阐述《哈姆雷特》的思想意义。
2020-10-1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同城争辉。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道光年间,又有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京剧。京剧集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等感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京剧表演家,京城中“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将京剧作为最时髦的娱乐方式”。京剧由北京走向全国,成为全国广为流传的剧种。

——摘编自傅谨《京剧学初探》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变革以及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批具有民主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诗界革命”“新文体运动”等口号,一场京剧改良运动由此拉开。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念及立国根本,在振民精神,因此著了几部小说传奇,佐以许多诗词歌曲,庶几市街传颂,妇孺知闻,将来民智渐伸,或者国耻可雪。

1904,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家以戏曲为主的文艺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其宗旨是“改恶俗,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十分鲜明地把京剧改良与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1908,夏氏兄弟等联合商界人士集资在上海建造了新式剧场——新舞台,从国外引进了布景、灯光设备与新技术,上演《明末遗恨》《波兰亡国惨》《秋瑾》等剧目。“新舞台可以说是中国舞台史上一次大革命”,大大推动了京剧的发展。

——摘编自沈鸿鑫《京剧改良运动与海派京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剧的特点及产生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发生的新变化。
2019-10-1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政府放宽戏曲管制,儒学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戏曲创作。至明代中晚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自由成为不少自由文人追逐的目标。儒士们也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和生活的趣味。戏曲作为市民文化的一种代表,其强烈的娱乐精神是人类本身所具有的心理和生理追求,这就扫除了儒士创作戏曲的心理障碍。明代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都有明显的儒学背景,从而使宋代以来就形成的以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为主要创作者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摘编自边吴丽《明代儒士创作戏曲现象及其原因》

材料二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随着四大徽班的进京,京剧逐渐形成。朝野并存、五方杂处的京师文化,使京剧融会了宫廷趣味与民间精神、综合了各种地方戏的表演艺术,曲词远较昆曲通俗,题材内容也多为市民喜好,因而流传日益广泛,最终成为所谓“国剧”。

——摘编自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戏曲的主要创作者及戏曲创作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初以来戏曲发展的趋向,分析京剧成为“国剧”的主要因素。
2020-05-03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新课练10 汉字书法和戏曲-2020年【衔接教材·暑假作业】新高二历史(人教版)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剧是我国古代戏曲重要的剧种之一,虽产生较晚,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京剧将舞蹈、音乐、美术、审美等融合,再运用节奏进行串联,使观众易于获得听觉和视觉上的美感享受。演员运用唱念以及丰富多变的形体动作来展现戏曲内容,促使观众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揣测人物的个性色彩和内心情感。每个京剧表演都由多个人物角色共同参与完成,对于京剧表演中的“行当”均有着明确的规范要求,通过动作的范围、韵律等来体现舞台的程式性,把每个角色的差异性充分表现出来。

——摘编自范俏倩《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

材料二19世纪后期,京剧班子进入上海演出,“沪人初见,趋之若狂”。受上海社会发展的影响,京剧进行了大量与时俱进的创新,采用新剧目和新演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人称“海派京剧”。上海开埠后引发的社会变迁,使得艺术运营模式从为朝廷和官僚服务让位于为市民和群众服务。随着不少西人出入上海,西方文化涌入,如西洋乐器、用于化妆的高级水粉、平等意识和科学精神等被灌注于京剧表演中,让这一传统艺术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成为上海都市中艺术欣赏的重要对象和演出标杆。海派京剧紧跟时代步伐,引导民众关注社会现实,对推动文化转型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摘编自和清、董姗姗《清末民初海派京剧新剧目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京剧艺术表演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海派京剧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019-10-21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