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戏曲艺术、乐舞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晚清以来,众多剧种和戏剧表演人才纷纷涌入上海,上海剧坛囊括了昆曲、京剧、越剧、淮剧、粵剧、绍剧、锡剧、扬剧,以及评弹、滑稽等十几个剧种,各剧种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兼收并蓄、融合创新。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上海
A.地理位置优越B.社会开放程度高C.市民阶层崛起D.经济最为发达
2 . 624年,唐太宗平高昌、宴百寮,加奏《高昌乐》,始成宫廷十部乐,其中除燕乐、清乐两部外,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等八部都是外国传入的音乐。中亚国家石国、康国的胡旋舞、胡腾舞和拓枝舞也传入长安,为唐人所喜爱。上述现象体现出当时
A.三教合流趋势的形成B.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
C.自信开放的文化情怀D.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
2021-08-06更新 | 620次组卷 | 14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模拟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如图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1847-1917年)中年时代《定军山》剧照。下列选项中,与此照及人物活动相吻合的是

①时值有声电影刚刚传入中国
②《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③艺术家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
④剧照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6-15更新 | 2515次组卷 | 23卷引用:2021年6月浙江历史高考变式题(选择题部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京剧既综合了我国多种地方戏的特点,又吸收了昆曲等剧种的精华,成为雅俗共赏的剧种。接受并喜好京剧的观众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这些酷爱京剧的观众中,逐渐涌现出大批票友,为京剧贡献了大量票房。据此可知,票友的出现
A.推动了京剧的普及B.加强了文化交流
C.活跃了社会的氛围D.使京剧走向成熟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载:“昆戏者,曲中之戏。花部者,戏中之曲。曲中戏者,以曲为主。戏中曲者,以戏为主。以曲为主者,其文词合于士夫之口;以戏为主者,本无与于文学之事,惟在能刻画描基,技尽于场上,然其感动妇孺,不与案头文章相侔也。”从中可见昆曲衰落的原因有
①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   ②清朝统治者的极力压制
③贴近百姓的花部戏的冲击   ④角色制不利于表现人物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1-05-21更新 | 15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绍兴市新昌县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包容力以及生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宋淳煕二年(1175年),昌祖谦为了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在治学方法上的分歧,使之“会归于一”,特邀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等到江西信州鹅湖寺相会,讨论学术问题,史称“鹅湖之会”。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空疏,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朱、陆多次展开思想交锋、学术论辨而终未能“会归于一”,但这使整个理学思潮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展露出生命活力。

——根据陈支平《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整理

材料二   (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本地止以商贾为业,人无担石之储,然亦不以储蓄为意。即舆夫仆隶奔劳终日,夜则归市酒,夫妇团醉而后已,明日又别为计。“至于民间风俗,大都江南侈于江北,而江南之侈莫过于三吴。自昔吴俗习奢华、乐奇异,人情皆赴观焉。…淮南盐商,既穷极奢欲,亦趋时尚,思自附于风雅。”

——摘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等

材料三   明清年间,古代中国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仍在原有轨道上奔驰。胸怀天下,讲究浩然之气的精英文化传承着先王之道夯实着民族根基。品味多样,寄情理于形式的大众文化刻画着世间百态丰富着历史记忆。

附:《十五贯》重新编演前后的变化

时间观众群体思想内涵表达方式
清代士大夫阶级专制迷信思想深奥
重新编演(1956年)后普通大众实事求是通俗

——根据余英时谈中国文化、《中国文化遗产》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朱陆”各自对对方治学方法的攻讦指出“鹅湖之会”中双方学说的分歧,概述这一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写出昆曲极盛的起讫时间。昆曲兴于苏湖,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中后期苏湖一带民众社会生活的面貌,以此展现昆曲兴起发展的时代。
(3)材料三提供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两种视角,请选择其一进行阐释:①精英文化,以黄宗羲的思想主张予以说明;②大众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昆曲能够焕发新生的原因。
2021-05-18更新 | 273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选考)
7 .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传统戏剧,又称“梆子腔”,起源于先秦时期,繁盛于清乾隆时期。秦腔成形后,开始在全国传播,西路流入四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成为晋剧,在河南成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这体现出
A.专制统治推动了文化发展B.北方民众文化品位更高雅
C.艺术传播与地域特色结合D.秦腔标志着古代戏剧成熟
8 . 民国初期,京剧名家百花齐放,旦角领域甚至逐渐形成了梅兰芳的端庄典雅,尚小云的俏丽刚健,程砚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等不同表演艺术派别。1921年,天津《大风报》首次将其称为“四大名旦”。京剧艺术的兴盛得益于
A.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B.传媒手段的不断更新
C.民主共和观念广泛传播D.国民意识的逐渐觉醒
2021-05-08更新 | 143次组卷 | 6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京剧的孕育要从1790年开始。各大戏曲名班进京献艺,由此产生了京剧。京剧采取了简单且富有变化的板腔成为唱词的基本形式,语言贴近民间口语,易于艺人把握和民众理解。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艺术、自然科学渐渐传入中国,社会上进步的思潮为京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养料。同治、光绪年间,江南经济发展,交通较为便利,北京戏班中的名角南下,由此京剧艺术在南方日渐流传开来。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逐渐变得开放,人们的戏曲观也得到改变,戏曲的文学性逐渐增强。在改编创作剧目时,强调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演员通过和笔者(文学界人士)接触,提高了戏曲演出的整体水平。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与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京剧工作者创造出集抗日、生产、教育为一体的新剧本,为抗战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得到改善,京剧也慢慢开始复苏。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因而我们要加强京剧文化的传承,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摘编自李雅欣、段妍《论述京剧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艺术特征》等


上述材料体现了京剧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特征。从中概括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特征概括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以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戏曲领域。古典戏曲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都与儒家思想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儒家文化的伦理精神及由其形成的“重实际,黜玄想”的“史官文化”,导致了古典戏曲与历史紧密相连,使历史故事成为戏曲重要题材来源,其内容主要体现儒家思想和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儒家文化所张扬的循礼守制、贵贱不逾而又以睦相守的程式化生活赋予戏曲以程式之美。程式化是戏曲走向成熟的标志,对程式的熟悉程度和驾驭能力是衡量戏曲艺术家的水平的重要尺度;儒家文化“中庸平和、道德至上、重名教纲常"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戏曲创作思维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要求每个人都严守本分,按照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行动。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戏曲的众多方面均有深刻影响。

——摘编自李世英主编《中国戏曲艺术思想史》等

材料二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取材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的神话,塑造了一个为人类幸福而敢于反抗天神宙斯的英雄形象,歌颂了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受苦受难的坚韧不屈精神;《俄狄浦斯王》描写的是人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尽管这部戏的主人翁没能摆脱命运的安排,但它讴歌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反映两部戏剧精神的语句,并分析古希腊戏剧文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西方戏曲文化的不同之处。
2021-05-05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终极猜题卷(新高考版湖南地区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