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信息技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某校一个班级开展研究性学习,全班分成三组了解两百余年来人类科技发展的三项典型成就,在他们的报告中分别出现了以下三句话:

第一组:

恩格斯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机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震撼旧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第二组:

恩格斯说:“电的应用将为我们开辟一条道路。我们认为爱迪生是这条道路开辟的伟大旗手。”

第三组:

比尔·盖茨说:“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可以不必离开你的书桌或扶手椅,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

请回答:

(1)第一组同学涉及的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重大飞跃,我们把这一事件称为工业革命,它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

(2)“电的应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请列举两项发明成果,证明“爱迪生是这条道路开辟的伟大旗手”。

(3)第三组中涉及的互联网科技成果,请概述它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我们应当怎样对待互联网的扩展问题?

2017-12-1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876 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

2     2010 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

比较表 1、表 2,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7-12-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强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

材料三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及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电力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017-12-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梧高中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4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世界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了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三“二战”后兴起的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社会从以体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时代,过渡到以脑力劳动的解放为标志的信息革命时代。……人类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转变为控制生产过程。劳动者的素质逐步从体力型、文化型发展为科技智能型。

材料四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遨游108分钟,绕地球一周后安全返回地面。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第一串脚印,7月25日平安返回地球。

请回答:

(1)有人认为从生产力角度看,材料一的两位科学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代的发展。这种观点对不对?说明理由。

(2)结合材料一中的图三,用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所说的“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这一观点加以证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二战”以来高科技是如何改变人类的劳动方式的?

(4)根据材料四,说明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呈现的新特点。

5 . 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少,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比如航行过程中不断传输的电报,是利用电流交替地通电和切断产生不同的信号,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目的的新工具;再比如船上的电话、电灯、无线电通讯,都让航海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和船,船和陆地之间不再遥远。泰坦尼克号在撞上冰山后,就曾利用无线电讯息向周围船只求救。

——《纪念泰坦尼克号遇难100周年》

材料二   2017年8月4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这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在郭文珺获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子气手枪金牌之后,一则郭文珺拿金牌寻父的消息便迅速走红于媒体和网络——24岁的陕西姑娘郭文珺向人们吐露了她的秘密:她要用金牌作为寻人启事,寻找离别9年的爸爸,这一消息引发了众多热心网友启“人肉搜索”。关实,这一消息并不是郭文珺提出或授权的,媒体的误读使得郭文珺及其长辈、亲友陷入巨大尴尬,也令家人的那份痛再次加剧。郭文珺的母亲和不少网友事后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希望广大网友停止这种“人肉搜索”。

有同学通过手机上网谈梦想、话未来,融矛盾、叙友谊,但还有些同学上网发牢骚、转假帖,极个别同学甚至荒废学业,沉迷于《王者荣耀》等虚拟世界之中。

(1)写出材料一中在“泰坦尼克”上所体现的科技成果,并简述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请回答互联网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如果说,在中世纪的黑夜之后,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并且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二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暴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1)根据材料一,分析“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的主要原因。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

2017-11-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为车上油)及燃灯,极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

材料二:下图是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石油在唐宋时期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017-11-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九江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提倡“多闻阙疑,慎言其余”;荀子认为“天行有常”。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这些诸子百家的言论对中国古代科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材料二

科学开始对工业没什么影响。纺织、采矿、冶金等工业革命之初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们作出的。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组成郊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电力时代,也就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其引发力全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历史上伟大人物对科技的看法

姓名看法
爱因斯坦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的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传统科技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1870年以后工业革命的特征,并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技术的作用时,主要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017-09-27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白银育正学校2017-2018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历史试题

9 . 通过发明创造,人类不断地实现跨越,跨越了海洋,跨越了天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二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轰动了全世界。冯如誓言:“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经过在美国10多年的实践和学习,冯如成为一名出色的机械师和发明家,1912年8月25日,广州燕塘人头攒动,天气晴朗,冯如驾驶中国人本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凌空而上,在天空中操纵自如,地面掌声不绝于耳。

——《中国航空报》2012年8月28日《苟无成毋宁死: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殉国一百周年》

材料三1981年初,经过十年的研制开发,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一一哥伦比亚号终于建造成功,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用于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航天飞机。1988年11月15日,苏联于莫斯科时间6时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使用“能源”号大型通用运载火箭把航天飞机“暴风雪”号送入太空。这是苏联经过多年研制、试验后首次发射的大型实用型航天飞机。一一百度•百科•航天飞机

材料四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入列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众所周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南针发明于什么时候?简要说明它的发明与“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之间的历史关联。

(2)材料二中冯如发明制造飞机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材料三中美苏两国争相研制航天飞机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给世界局势带来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中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事实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辽宁号入列中国海军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0 . 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以来一些国家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思想解放,创新多……当一个国家的重大科技发现超过了同期世界科技发现总数的25%时,可以把这个国家叫做“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而这个国家保持“世界科学活动中心”的时间叫“科学兴隆期”……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发生了五次转移。首先是意大利,接下来转移到英国,法国,德国,再到后来,大约在20世纪的时候,转移到美国,美国一直保持到现在

——摘编自汤浅光一(日本)《科学文化史年表》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7-05-17更新 | 116次组卷 | 4卷引用: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备考之精准复习模拟题高二人教版历史试题(C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