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思想的萌发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由来已久。在清代的教育中,创建兴复的书院基本普及城乡。然而,书院高度官学化,且多已沦为科举的附庸,几成专课举业之地,弊端丛生,无以育才。……近代以来,上海由于地处中西交流碰撞的前沿地区,得风气之先,……在晚清上海书院重建和变革的过程中,从尊西趋新程度和各书院的课规来看,敬业、蕊珠两书院保持其传统仍然为专课举业之所。格致书院以西学为主,与洋务切实相关;求志书院、正蒙书院中西兼学,且这两所书院皆仿照北宋胡瑗“分斋教学”制度,即“经义”、“治事”两斋授学办法,类似于近代的分科教学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占领北京。未及战争结束,清廷即于1901年颁布诏书,宣布“预约变法”。在众多的条陈奏议中,“江楚会奏三疏(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会奏的三折)”最为有名,他们建议设文武学堂,省城设高等学校,府设中学校,州县设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1901年“癸卯”学制颁布,制定了各级办学章程。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在《奏请递减科举折》中说“朝廷屡明诏以相期,天下亦知当务之为急;然起视各省,大率观望迁延,否则敷衍塞责,或因循而未立,或立矣而未备。推究其故,则曰经费不足,师范难求也;二者固然,要不足为患也。其患之深切足以为学校之的而阻碍之者,实莫甚于科举也。”

——王彦虎《书院改制与近代教育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书院改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分析晚清书院改制的特点及其面临的困难。

2017-10-25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情反馈考试(一)历史试题

2 . 思想的发展具有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应该真诚待人,不虚伪欺诈。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上帝已经赐给我们一位品质高贵、方在青年的君主(指查理五世)作我们的领袖。这便引起了许多人的新希望。……所谓教士们,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教徒并无不同之处,并非自成团体,或是高于其他教徒之上的。……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1840年中国社会进入近代时期,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近代思想界也开始了它近代化的历程。在西方各种思潮传入影响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近代思潮勃然兴起,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既包括有形的物质制度性因素,也包括精神性因素”……同时“中国社会的特定的历史土壤……从根本上限制、影响与规定着不同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方向和格局”。

——孟莎《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变迁的社会原因初探》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人文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概括1840年后中国思想界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变化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思想文化与经济政治活动关系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3 .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其相关主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4 . 海洋是地球的“血脉”,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强大都与海洋的开发和利用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将南海诸岛列入“琼管”范围,即“千里长沙”、“万里石塘”属于当时广南西路琼州的管辖范围,这标志着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已现端倪。至明清两代,中央政府继续将南海诸岛明确列入中国版图并置于广东省琼州府万州辖下,行使了有效管辖。
——《中国南海诸岛主权的形成及南海问题由来》
(1)依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南海诸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材料二 “欧罗巴内自明嘉靖年间,舟楫无所不至,初寻出亚默利加大地,次到五印度国,后驶至中国,……凡南洋之要津已尽为西洋之都会。”“夫制驭外夷者,……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已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护货者听。”
——魏源《海国图志》
(2)结合材料二,魏源认为欧洲列强崛起的表现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海权观?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不能得到保障的原因。
材料三 在战略关注向亚太地区倾斜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在中国周边编织和强化同盟体系,构建亚太“小北约”,已基本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封堵态势。                         
——张召忠《美国构建亚洲“小北约”遏制中国》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的活动目的。
(4)根据以上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代中国应如何看待海权问题。
2014-07-25更新 | 4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年广东清远市高二下期期末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别教导,将来出洋后,肄习西学,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随资高下,循序渐进。宣讲圣谕广州,示以尊君亲上之义,庶不圃于异学。”             
——陈旭麓
材料二   康有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材料三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观点各属于那一派别? 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3)材料三的作者是谁?“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4)请根据以上材料指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2013-11-26更新 | 7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2014学年福建四地六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