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这场运动主要内容包括(     
①宣扬民主和科学   ②倡导文学革命
③主张家庭革命       ④号召抗日救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 . 【近现代民族国家观念】

材料一   1840年开始,中国人开始在实践和认知两个层面上走向从传统天下观向现代国家观的艰难转型。西方的征服以至几近“亡国灭种”的经历,开启了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革命,这是一场观念、制度和文化的深刻变革。培养民智,促使“臣民”向“国民”转变,改变“柔性疆域”意识,树立领土主权原则,建立现代政府,内争民权、外争国权成为仁人志士奋斗的目标。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传统王朝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初步完成。

——据王鸿生《论中西文明中的天下观和世界观》

材料二   从历史的大视角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经历了“等级天下观”的衰落,主权平等国家观的相互博弈后,现在开始朝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切入,点的“平等天下观”发展,这一“天下观”既不同于传统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天下观,也有别于西方“丛林法则”天下观,而是一种平等、互惠、合作、共赢的天下观,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和历史担当。

——据张学森《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近代前期国人探索近代民族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人类整体发展在外交方面所做出的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在鲁迅的早期杂文中,多是围绕批判“保存国粹”“扶乩驱邪”的封建迷信,以及痛贬扼杀青年、儿童的社会恶习等命题展开;其杂文集《坟》中写于“五四”前后的文章,也是重在批判封建节烈观、家庭观、精神麻醉、奴隶根性等。由此可知,鲁迅的这些杂文
A.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B.对国民性进行深刻批判
C.基本否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D.在反封建上具有彻底性
4 . 五四时期,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在《新青年》的影响下,青年学生也开始出版新式刊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影响较大的有1919年1月出版的《新潮》《国民》等。这说明
①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了改变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③青年学生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④青年学生成为新文化运动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A.①④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