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6 道试题

1 . 教育的发展及变迁反映了政治及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太,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朝廷侍卫,乙等回本乡做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需太出身,或是由太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材料二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通令全国,宣布逐步改用国体文,教科书进入以白话文为形式的新阶段。为适应教科书文体改革,商务印书馆编撰出版了《新法教科书》也全部采用白话文。

——贾平安《商务印书馆与中国近代教育》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西汉太教育的特点和目的。结合所知识指出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白话文的首倡者及其代表作。

指出推动教科书文体改革的根本因素及其客观作用。

(3)材料三中邓小平是如何论述教育的力量的?其理由何在?举例说明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具体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4) |
名校
2 . 近代中国思想急剧变迁,新陈代谢中充满新与旧的碰撞、调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1867年)
材料二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材料三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确立儒家的身份?学术界有以下两种主张:①儒家是治疗现代文明弊病的良方,重建中华文化的核心;②儒家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民主法制制度,但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据余英时等著《不确定的遗产》整理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陈独秀的基本主张。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现代化进程中儒家身份的确立”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50字左右)
3 . 某民意测验机构在北京大学学生中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学生选出一位在五四运动时期贡献最大的人物,结果下列四位人物得票相近。你认为对五四运动后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应是
A.B.C.D.
4 . 回眸百年中国历史,研究新文化运动有着“返本以开心”的特殊意义,这场运动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思想观念体系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主要原因在于( )
A.“新文学”推动了文学革命与文化平民化
B.改造中国已经从器物层面推进到制度层面
C.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封建旧礼教进行了全面清算
D.“民主”“科学”引领了价值思想和文化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陈独秀认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下列说法中最符合题意的是
A.陈独秀倡导使用新法
B.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
C.陈独秀认为新法优于旧法
D.陈独秀未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6 . 陈独秀在1915年说:“政治之不平等,一变而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这表明他
A.彻底反对君主专制
B.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C.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D.看到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弊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