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彼特拉克在诗里控诉罗马教廷是“万端诡计的熔炉,阴暗的牢房;善良在那里凋谢,邪恶在那里滋长。”他倡导以“人的学问”来对抗“神的学问”。
材料二: 一切权利属于人民,当人民的权利被篡夺并被应用来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完全有权利举行起义,有权利用暴力来消灭篡权者。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证券也。……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润育自由之宪法也……此专制复活之先声也。
——1917年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1)材料一和材料二各反映了什么思想?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材料三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主张?他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3)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有什么联系?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日: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一一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三     1905年,同盟会成立,它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也正式公布于世,并扩大武装起义和开展思想路线上的斗争。历史并没有一边倒,发生在中国领土上的日俄战争,使张謇所说的“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成为社会意识,立宪运动开始风起云涌。立宪派与工商业关系密切,抵制美货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运动,多为立宪派发动;文化领域的学堂、报刊、著译等新文化事业,立宪派也比革命派影响大得多。

以下层为主体的民变如千波万澜,起伏与南北各地,它以动乱的形式为革命开创了社会环境。新政以自我挽救为动机,但当它成为人们沉重的经济压力时,它又变成了加速王朝覆灭的催命符,在革命和改良的对峙中,下层群众作出了选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授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恣行杀略,凡识时务者皆能知之,既由极高之热度酿成一般之舆论,潮流万派,毕趋共和。

——张謇《致袁世凯函》

材料五   记者: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这个革命,可能立宪派会怎么怎么样……从一个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你觉得辛亥革命是不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汪荣祖:假如是猜测性的,你可以说会更好,也可以说更坏。………你说的必然、偶然是在史学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大势所趋的事情是有地,但是在大势所趋当中会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偶然的因素太多了,假如当初的满清能够更满足一点立宪派,我想情况会不一样。

——摘编自汪荣祖《革命史最猛的一剂药》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段,简要说明三个阶段的具体史实。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1919年和1949年的两件大事。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否是必然的结果”这一问题简要说明你的看法。
2012-09-10更新 | 3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当代学者余英时在评述民国时期某一运动时说:“中国人(至少是知识分子)逐渐建立了一个牢不可破的观念,即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主要障碍;现代化即是西化,而必须以彻底摧毁中国文化传统为其前提。”这段材料所反映的运动,其特点不包括
A.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作用突出
B.把中国近代反儒学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C.其现代化旗帜即“民主”与“科学”
D.对西方文化有了彻底而全面的认识
4 .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前期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都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
B.都宣扬了资产阶级文化
C.都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D.都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