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民国建立后,部分知识分子继续探求救国之道,于是有了新的觉悟——“变革政治,首须变革社会,变革社会,首须变革人心。”为此,他们发动了(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2 . 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德先生”、“赛先生”、“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字眼常常见诸于报刊杂志,这主要是由于(     
A.清政府推行新政B.同盟会宣传革命
C.新文化运动兴起D.国民革命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一些带有“青年”“少年”“青春”等词的杂志、学会,如陈独秀创立的《青年杂志》以及李大钊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1917年2月,李大钊撰文号召“新中华民族之少年”致力于“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这表明进步知识分子(     
A.认为青少年是革命主力军B.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C.积极探寻民族振兴新力量D.力图激发各阶层民族意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文中提到的“这场运动”是指(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国民大革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16年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膜拜释、耶、孔子以外,不复知尚有国民之使命也;风经诂典而外,不复尚有国民之新理想也。”李大钊此语旨在强调(     
A.国民亟待思想启蒙B.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C.军阀实行专制统治D.传统文化备受推崇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历史事件
1900量子理论发布
1905相对论发布
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陈独秀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
1917十月革命
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8苏联“一五”计划
1929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1933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19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36日本“二二六兵变”
1939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从表中提取2~3个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确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2-07-07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化的含义是什么呢?就英法等西欧国家而言,所谓近代化就是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等方面的变革。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历程却不尽相同。和英法等国近代化历程比较,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道路具有明显的特色。

——苑书义《中国近代化历程述略》


请围绕“近代化”这一主题,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阐述中国近代化的转型历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B.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D.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2022-01-21更新 | 211次组卷 | 64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陈独秀主张国民应“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李大钊主张“介在我与世界中间的家园、阶级、族界,都是进化的障碍,生活的烦累,应该逐步废除”。鲁迅主张“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提倡民主科学B.批判伦理纲常C.呼吁人的解放D.倡导阶级革命
2021-09-12更新 | 787次组卷 | 20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0年,中国以“陈腐世界的道义原则”对抗英国“现代的社会”,最终英国的大炮轰掉了千年以来中国皇帝的权威。至咸同年间(1851-1875年),面对“发捻交乘”的“心腹之宴”,俄国“蚕食上国之志”带来的“肘腋之患”,英国“志在通商”带来的“肢体之患”,“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的洋货之患,清政府举步唯艰,著名学者辜鸿铭曾形容“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着)手”。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等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犹如“一丛病之躯”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