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康有为的思想发展来看,1888年在他第一次向清帝上书以前,他主张古文经学。他著《何氏纠谬》,从古文经学的立场,批判了今文公羊学大师——何休。康有为对孔子的评价也不高,认为“孔子虽圣”,只是搜集遗文,退而讲学。不过,他和一般汉学家不同,他尊事周公,酷好《周礼》,其目的是想从古文经籍中寻找可资经世的东西,学周公“定新制以宜民”。1890年,受今文经学家廖平的影响,康有为开始从今文经学中寻找变法依据,并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

——摘编自姜林祥《中国儒学史:近代卷》

材料二   《新青年》反孔批儒,(新文化运动)乃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史事件之一、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上划时代的事件。陈独秀是新文化反孔教运动的领袖。他对孔教的判断,诸如孔教与现代生活不合、与共和“绝对两不相容”、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由此而生之忠孝节“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等,长期以来,构成了新文化话语体系对孔教的论述要点,也形塑了至今为止大部分国人对儒教的基本观感和认知。

——摘编自彭春凌《〈新青年〉陈独秀与康有为孔教思想论争的历史重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对经学和孔子态度的变化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态度及其背景。
2024-02-2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而文言文多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文言文中常有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国人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等都在历代的文言文中得到了保存,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

——据王力主编《古代汉语》

材料二  如果从20世纪初期算起,现代汉语的形成已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在百年

汉语的发展历程中,“欧化”的思想与实践始终伴随,把欧化概念用于文学及语言,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最早发端于傅斯年,他提出“欧化文学”“欧化国语”以及“欧化的白话文”等概念。具体说来,欧化的白话文首先是西方的地名、人名、器物名以及制度文化层面的新词语直接用西方字母表达,其次是汉语的词组、句法、句子结构发生了不少变化,主要是句子变长,句子结构分为主语、谓语、宾语等。在此过程中,汉语出现了“欧而不化”的现象,写出不中不西的语句,使汉语不通、不简、不洁。

——据刁晏斌《汉语的欧化与欧化的汉语》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言文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汉语欧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发展的认识。
2023-09-08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19·纲要上第19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有着“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的称誉。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李大钊通过文章猛烈地攻击了尊孔复辟的谬论,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李大钊认为,不能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政体形式,而是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民主政治道路。同时还要考虑“民彝”。彝本是古代的彝器,象征着帝王的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表现为法度、权威。而李大钊则用西方进步思想中的“民主”“自由”精神来阐述“民彝”,认为“民彝”就是人民的法则、制度。1917年,李大钊则发表了《调和之美》,首次表明其“调和论”世界思想,来进一步阐释中西文化究竟该如何结合的问题,各方的利害而调和,达到完美。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重视中国的文化走向,并形成了正确的群众思想,让人民群众认识、了解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从思想方面产生阶级觉悟,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思想的理解,奠定了后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


(1)根据材料,归纳李大钊的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价李大钊的思想。
2023-08-16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必刷卷·单元提升卷历史2024-专题25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单元综合测训卷)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材料中的三位历史人物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位历史人物领导的实践活动。
2023-03-24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已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辨”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由于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花了34年的时间,第二次思想解放到第三次思想解放又花了2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人民无力确立自己的独立道路,中华民族第一次腾飞的机会彻底丧失了。

——摘编自张玉福《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突破”的核心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2023-03-0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大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文主义思想是14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追根溯源,远古的希腊人已经具备了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在希腊神话中表现为人神同形同性;在希腊宗教中表现为盛行多神论;在艺术上表现为希腊建筑强调柱子变化,甚至把人像变体为柱子形式,在雕塑中发现了人体美,创造了纯洁无瑕的理想化的裸体雕塑。

古希腊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大海成为人们同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航海业的发展促进了希腊商业的发达。希腊人与外界的交往日趋频繁,这使希腊形成一个开放的社会,逐步形成了古希腊人自由、开放、质朴的性格。特别是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之后,希腊人更是所渴望和追求自由。希腊文明和其他文明一样,也借鉴了其他文明的成就为自己所用,“不过希腊人借用的,无论是埃及的艺术形式,还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数学和天文学,都烙上了希腊人独有的智慧的特征。这些特征归纳起来,就是虚心、好奇多思、渴求学习、富有知识。”

一一摘编自孙凤玲《浅析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有利条件。

材料二   我们常说的西方启蒙运动指17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为反对专制统治以及打破天主教会对人们的思想束缚而进行斗争,形成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中国的启蒙在严格意义上讲开端于19世纪末的“百日维新”,往前追溯的话较早体现出启蒙思想特点的是洋务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人们的思想解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主流思想认为可以称之为在近现代史上的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价值目标上,西方启蒙运动以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打破天主教会对世俗的镇压为目标,宣扬人的解放,追求人的自由、平等;中国是以“救亡图存”为目标在思想领域进行启蒙的。从主要内容及旗帜上看,西方启蒙思想家在哲学层面否定基督教教义,深刻批判经院哲学贬低理性的态度,宣扬理性的价值,打出“人权”的旗帜: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所批判的是儒家礼教中落后的家族宗法制度及其陋习,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是“民主”与“科学”。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启蒙运动有力的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国启蒙运动促进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发展,给中国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动力源泉。

——摘编自王安邦《中西方启蒙运动之比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中西方启蒙运动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二者对东西方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
2023-03-02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据材料一,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主题,结合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分别进行了哪些救亡图存的斗争?
2023-02-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市景博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清末民初,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其特征有:新(近代民族主义)旧(传统民族主义)杂糅,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结合,亦即推翻国外和国内民族压迫的斗争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的斗争结合起来。第二阶段,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反帝与反封建的结合;从思想文化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结合。第三阶段,“九一八”后到抗日战争结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其特征为: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个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结合在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郑大华《“民族主义”、“近代民族主义”及思想渊源》

材料二   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法利亚条约,但一般认为以民族主义为寄托的民族国家构建始于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争取公民自由和民主权利,开始构建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近代民族国家。这一阶段民族主义思潮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求实现民族自决,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

——罗富明《中国近代国家建构思想与西方民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第三阶段的新发展。简述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西方民族主义的差异性并说明近代欧洲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国家观念的认识。
2023-02-24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区)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思潮中的重新评判传统,并不仅仅是批判孔教。在胡适、梁启超等学者的努力下,出现了“整理国故”运动,以分清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与糟粕,去芜取菁,再造新的文明,与西方争胜。胡适最先运用西方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家的逻辑思想,注重古代哲学家著作的真实性。胡适还呼吁扩大研究的范围,打破一切门户之见,庙堂的与草野的文学均应该研究。他对墨家学说和古代白话小说都有卓越的研究成果。从1919年起,梁启超开始着手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在中国史学、墨学和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等领域都有建树。梁启超、胡适、汤用彤、梁漱溟批判性地考察了中国佛教的历史。冯友兰关于道家和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成为传世经典。中国学者的某些杰出研究成果甚至获得了外国权威机构的肯定。大体上,从事国故整理工作的重要学者,他们所做的工作要比早期那些攻击传统的人更具有建设性,也可能更具有远见卓识。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文物古迹的毁损问题严重,引起了保存古迹运动。历代教皇收集异教的雕刻品和零散的建筑物,并运抵教廷与罗马的博物馆存藏。许多古典的雕刻品被藏于王宫和花园。马佐拉与贝蒂尼经过4年的功夫,尽力模制罗马遗迹上的雕文,然后发表了《罗马城的古隽语》。1515年,教皇利奥任命拉斐尔整理古物,他和同伴一起设想了一个颇为不凡的考古计划并加以实施。遗迹古物的寻获,影响了整个艺术界和思想界。米开朗基罗的《布鲁塔斯》,其拟古的程度,已经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地。文学将基督教的神学转化为异教的神话,并以奥林匹斯取代天堂。绘画方面,古典的影响表现于异教的主题画。古典的夸耀很明显地表现于新建的圣彼得大教堂,建筑费高达100万金币,“实为空前伟大的建筑物”。

——据【美】威尔·杜兰特《文明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整理国故运动”兴起的原因,概括其取得的“建设性”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意大利“保存古迹”的方式,分析该运动产生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2023-02-22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暨下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明理学,明清“经世致用”新儒学的历史文化变迁中,最终形成了“以儒为宗”的中国古代思想意识形态。……虽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发生了内生性的演变,但却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续性,如崇尚和谐、爱好和平、天人合一、与人为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和连续的。

-摘编自王永贵《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

材料二   中国的启蒙运动是在民族救亡图存的现实压力下展开的。当时所有中国知识精英几乎有一个共识:救亡的唯一途径就是启蒙,而这个启蒙又是(西方)外来的,不是源自本身,这就导致了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的极端偏执的“西化论”。·……把矛头指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也正因为如此,类似于“孝道”“礼教”“男权”“纲常”“名教”等儒家所崇尚的核心价值,就成为五四时启蒙思想家们激烈批判的主要目标。

-李宁宁《启蒙语境中儒学的命运与现代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启蒙运动”对应的历史事件,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023-02-20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