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2020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谈到中国的读书人,陈独秀说:“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这表明,陈独秀(  )
A.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赞美新青年鼓励读书人
C.批判旧教育体制的弊端D.主张提高青年身体素质
2022-03-21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3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2020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高分攻略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教育有二大别:曰隶属于政治者,曰超轶乎政治者。专制时代(兼立宪而含专制性质者言之),教育家循政府之方针以标准教育,常为纯粹之隶属政治者。共和时代,教育家得立于人民之地位以定标准,乃得有超轶政治之教育。

—— 摘编自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意见》

材料二   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西洋文明浓郁如酒,吾国文明淡泊如水,西洋文明腴美如肉,吾国文明粗砺如蔬,而中酒肉之毒者则当以水及蔬疗之也……中国传统文化长于统整,几千年来演成以儒家为主干而整合道释的中国精神文明之结晶体。而源于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的西洋文化则自古以来难以统一,文艺复兴以后更是众说纷杂。新文化运动迎西学而弃传统,复对纷杂片断之近代西洋文化忽迎忽弃,改宗倏忽而无所适从。这种传统价值资源毁弃无遣而输入价值又恍惚而无所守的局面,可谓“精神界之破产”。

——摘编自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

材料三   儒者不尚力争,何况于战?……若西洋诸民族,好战健斗,根诸天性,成为风俗。西洋民族性,恶侮辱,宁斗死,东洋民族性,恶斗死,宁侮辱。民族而具如斯卑劣无耻之根性,尚有何等颜面,高谈礼教文明而不羞愧!

——摘编自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元培新教育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否是中国“精神界之破产”。
(3)根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2021-10-03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一中、同煤一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3 . 1915年,当胡适还是康奈尔大学的学生时,便和赵元任(当时的哈佛大学学生,后来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大胆地发动一场运动,介绍白话文写作方式。他们这样做
A.使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民众B.动摇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根基
C.有利于新文化运动快速发展D.推动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
4 . 在鲁迅的笔下,一个为人们谋幸福的革命者夏瑜在看客们的目睹下被杀,在看客们的骂声中,他的血被蘸着馒头吃。这部作品的寓意是
A.应唤起社会大众的觉悟B.展示革命浪漫主义
C.组织起来推翻资本主义D.暗示传统礼教吃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9到1918年是鲁迅沉默的十年。辛亥革命特别是二次革命失改后的黑暗现实,迫使鲁迅把早年“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情,沉淀在、包褒在、压缩在冰一详的观察、探索中。国民性的问题并没有解决,革命倒证明了鲁远早年的看法:办工业兴实业,“黄金黑铁”,固然不能解决救国问题,去皇帝改共和,也仍然不能使中国兴起。上层是一幕又一幕的政治丑剧,下层却永远沉沦在麻木、“平静”、不觉语和被宰割的悲惨境地中。

鲁迅这时对改革国民性问题的答案,已落实在对各种社会现象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恋进行彻底揭露和猛烈批判上。

——摘编自争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鲁迅重视“改革国民性”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鲁迅“改革国民性”的表现和影响。
2021-09-20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17届高三5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
6 . 新文化运动后期的知识分子至少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大多数属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第二类更强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与西方文化之间进行衔接的关节点;第三类倾向于日德式的国家集权的建国主张;第四类试图通过农工阶级的觉悟来变革社会。这说明在20世纪前期的中国
A.思想多元导致军阀割据出现B.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界主流
C.留学生是社会变革中坚力量D.西方思想的中国化改造加深
7 . 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兴起100周年,社会各层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理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锲入到文化心理层面,……在孙中山埋头于“心理建设”的同时鲁迅提出了“国民性”的思想;继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后,李大钊又再论《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最终成为近代百年第二次民族反思。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忠、孝、贞节三样,却是中国固有的旧道德,中国的礼教,纲常、风俗、政治、法律,都是从这三样道德演绎出来的;中国人的虚伪、利己,缺乏公共心、平等观,就是这三样旧道德助长成功的。

——陈独秀《调和论与旧道德》

材料三   (鲁迅)自1906年他决定放弃医学转而从事文学之时起,就一直不倦地通过文学以探求群众的“精神”内容和深入揭示中国的“国民性”,这种努力左右着他对群众的看法。

——《剑桥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的重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反思出现的直接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国民劣根性的认识(不得摘抄原文),并指出国民劣根性的思想根源。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知识分子改造国民性的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第二次民族反思对民众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自谭嗣同在《仁学》中首揭“个人自主之权”以来,“个人自主”成为中国知识人的中心价值之一。1916年初,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也特别提倡“尊重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但此后这种价值观逐渐让位于国家主义。这主要是因为
A.西方民主影响力降低B.近代思想广泛传播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在全面的近代文化革新运动中,中国语言文字也经历了一场颇有深度与规樸的变革运动。吴稚晖等学者认为:文字者,不过器物之一。如其必守较不适用之文字,则武器用弓矢可矣,何必采用他人之快枪?航海用帆樯可矣,何必采用他人之汽舟?文字所以达意,与弓矢、快枪、帆樯、汽舟之代カ,非同物欤?何为不宝祖宗之弓失与帆樯,而必宝其呆滞朴塞之音,板方符咒之字哉!是真所谓以伪传伪,习焉不察者也。与之相反,张枬等学者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亡国之祸叠见,均国亡而学存。至于今日,则国未亡而学先亡。…肄大秦之书,家习劫卢之字,宿儒保经以行,博士依席不讲,举凡三仓之雅,六艺之精言,九流之坠绪,彼赢秦、蒙古所不能亡者,竟亡手教育普兴之世,不亦大可哀邪!故国学之厄,未有甚于今日者也。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学也者,政教礼俗之所出也。学亡则一国政教礼俗均亡;政教礼俗均亡,则邦国不能独峙。

——摘编自吴稚晖《吴稚晖文集》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述清末文字改革的主要观点及理由。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文字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
2021-08-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第七次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10 . 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说法后,有人提出还应引进“费先生”(Philosophy)、“穆姑娘”(Morality),以哲学补科学之不足,以道德补民主之不足。这反映了当时(   )
A.对西方的认识更加深入B.认识到了新文化运动的不足
C.认识到西方文明的缺陷D.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分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