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民公报》原是宪法研究会的机关报,服务于北洋军阀的统治。1917年蓝公武担任其主编,1918年后基于国内外形势,加之《新青年》同仁的影响,蓝公武对《国民公报》进行改版,旨在促政治之改革和谋思想之革新,以革新政教艺术方面的陋习为己任。蓝公武对俄国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主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李大钊一起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促成了五四前后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国民公报》与《新青年》相呼应,声音有同有异,比如对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等,就有很多的批评,改变了《新青年》内部的关系。《国民公报》影响力直逼《新青年》。

——摘编自周月峰《另一场新文化运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公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公报》在五四前后发生转变的原因。
2024-05-13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为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共中央于汉口秘密召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在反对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终于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五四”之后形成“高潮”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分析其开辟的意义。
3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李大钊(1889—1927 年)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1916年学成回国后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坚力量。1917 年十月革命后,李大钊敏锐地意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证实西方文明存在严重缺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可能解决现实问题,俄罗斯文明则可“当媒介中西之任”,对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间他在《新青年》等报刊上相继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予以高度赞扬,认为它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世界新文明之曙光”,进而指出中国革命必须“适应世界的新潮流”。

——摘编自李喜所等著《中国近代史:危机与变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李大钊在1917年前后思想发生的转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时期李大钊的思想转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中为四组与民主观念和道路相关的历史人物与概念。

风向标人物同道者核心概念支撑性词汇
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等君民关系君主之国、民主之国、君民共主之国、议会
梁启超康有为、严复、黄遵宪等民权民权与民智、民族国家、自由、权利与义务、宪政
孙中山邹容、宋教仁、胡汉民、陈天华、朱执信等民权共和革命、民主、共和、五权宪法、国民大会、直接民主
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等庶民主义大众民主、劳工神圣、翻身解放

——摘编自闾小波《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有关知识,运用表中两组及以上信息,围绕“民主观念和道路”拟定论题,并进行阐释(论题明确,论据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实行民主政治。然而,哀世凯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如何能够使得那个时代真正走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推翻帝制,成为以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人为代表的那一代激进思想家们所思考的重心。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为旗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材料二   “五四”以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少数几个,“五四”以后,这类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五四”后一年中,新出版的刊物多达四百多种。191912月,《新青年》在《本志宣言》中提出了自己构制的新的社会蓝图。一些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大钊(1889—1927年),河北省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期间,他撰写了《政治对抗力之养成》等文章,所运用的理论资料正是当时在日本流传的欧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家的民主自由思想和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1918年,李大钊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 在此期间,他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工作,周恩来、邓中夏等党的早期领袖和其他社会仁人都受到过李大钊 的影响。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讲授现代政治、社会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学、 女权运动史等课程。他发表一系列文章,宣传劳动教育和妇女解放运动,“更多地注意劳工、农村、妇 女、青年问题”, 1920年8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并在以后领导了大规模的罢工 运动。1923年10月,李大钊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改组成员。1927年,在反动军阀的白色恐怖中,他 被捕入狱,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惨遭杀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思想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大钊的历史贡献。
2021-12-01更新 | 201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2022届高三一诊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就“救亡、启蒙、民主”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为代表的士大夫,循着晚清经世致用的实学理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命题。虽遭遇举国冷遇的困境,却影响了后世国人对救国真理的探索过程。面对甲午战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更是“以敌为师”,梁启超还在《戊戌政变记》中将变法看作是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不断尝试的结果,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从而促成“天下人士咸知变法,风气大开矣”。辛亥革命后,面对社会乱象,陈独秀将新文化看作是国人教国方案和思想启蒙不断走向成熟的结果,认识到“价值观才是根基。没有多数国民之价值观念的转变,共和制度就成了无本之木”。新文化运动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救国真理的探索“价值观才是根基”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文字简洁,逻辑清晰)
9 . 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就是在反帝反封建的历程中建立什么样的政治 制度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40年以后,救亡以实现民族独立,启蒙以实现人民解放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由于缺失先进的政治制度、主体性救亡力量和从容的时间和空间,中国救亡从一开始就陷入困境。民主正是在破解救亡困境的历史课题中被提出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唤醒了经世致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推动了洋务派借助中体西用谋求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经世致用和中体西用的救亡策略虽然不可能突破君主专制体制,但它们却不经意地点燃了现代科技意识、世界意识、救亡意识的启蒙星火,为民主在中国的萌生积累了主客观条件,历史的变动跑到了历史主体的前面。 甲午战败引发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但清王朝依然固守君主专制制度。于是,中国的救亡运动在经历了短暂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之后,走向了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造成了不可逆的制度革命。新文化运动推动资产阶级的民主启蒙达到高峰。但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启蒙产生了保留和转向,马克思主义逐渐成长为民主启蒙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刘永春《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中的民主问题研究》


(1)编写一幕发生在近代中国历史学术研究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围绕近代中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 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救亡的历史是一部“近代化史”。
10 . 下表摘编自1923年《蒋介石日记》

由此可见蒋介石
A.怀疑三民主义B.关注社会主义思潮C.成为马克思主义者D.寻找国共合作理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