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史料大数据统计拓宽了历史研究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青年》中对民主观念类词汇(含民主、民治、德谟克拉西等)评价倾向频度数据


——摘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近现代观念起源研究和数据库方法》

材料二


——据杨奎松、董士伟《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统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关于史料大数据统计所反映的社会思潮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一文中说,学生作文的标准就是“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其理由就是“国语容易学习、容易通晓,而且实在重要……有许许多多中等学校毕业生都不能用古文发表自己的思想”。据此可知,胡适主张(     
A.实现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B.增加国文教学中的西方元素
C.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价值D.借助文学革命进行思想启蒙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最高教育行政机关长官,他明确反对祀孔。1928218日,蔡元培发布通令:“孔子生于周代,其人格学问,为后世所推崇,惟因尊王忠君一点,历代专制帝王,资为师表,祀以太牢,用以牢笼士子,实与现代思想自由原则,及本党主义,大相悖谬。为此,令仰该厅、校、校长,转饬所属,著将春秋祀孔旧典,一律废止。”“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日矛盾升级,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民党经历了“清党”和内部斗争后,党员及军人对指导思想不明确,随着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民众心态日渐颓废。由此,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孔子被再次凸显,恢复祀孔成了此时政府情理之中的选择。1934827日,上海市党政机关举行孔子诞辰纪念大会。市长吴铁城认为:“我们要实行三民主义,必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要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必要尊崇孔子。今日之尊孔,乃是谋民族之复兴。”

——摘编自周慧梅《国民塑造与社会建设:1896-1949年中国社会教育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反对祭孔的理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从反对祀孔到恢复祀孔的原因并简析上海市纪念孔子的时代价值
2022-06-04更新 | 380次组卷 | 6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2届高三考前调研测试(B)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蔡元培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总序中指出:文学是传导思想的工具。欧洲文艺复兴时“把各民族的方言利用为新文学的工具,在意大利有但丁、朴伽邱(薄伽丘)、马基亚弗利等”。与此相类,“我们的复兴,以白话文为文学革命的条件,正与但丁等同一见解”。蔡元培意在表明(       
A.章回体白话小说的复兴B.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C.文学革命的形式与价值D.革命文化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022·江苏南通·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在汹涌的“孔家店”的舆论氛图里,梁漱溟不赞同陈独秀等人提出的无条件吸收西方民主与科学的主张,而是重新举起“仁”的大旗,大力赞扬儒家的“直觉人生”,批评西方的“理智人生”和“功利人生”。这表明梁漱溟
A.继承了康有为的维新思想B.力图发掘儒学的现代价值
C.揭示中西文化的优劣之分D.否定西方民主科学的主张
2022-04-16更新 | 30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包括一切道德、法律、政治、伦理等,而不是单从西方的启蒙政治价值中挑一条来反对现状;科学同样如此,理性不止运用于科学等相关领域。而科学和民主都是用来解决政治腐败、帝制复辟的钥匙。材料表明
A.国人应具有科学怀疑和批判精神B.中国不能照搬西方的民主与科学
C.中国应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D.全面认知更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2022-04-09更新 | 697次组卷 | 6卷引用:贵州省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代社会的巨变促使其走向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陆九渊开创了理学思想体系中的心学流派。他亦认为“理”是宇宙的终极本体,同时也是万事万物的存在秩序,也是社会伦理的秩序。他的这种理论认同是在为现实的伦理规范寻找一种本体的依据,将伦理规范由社会扩展到自然,再反过来用以证明伦理规范的天然合理性。陆九渊的人文教育思想重在激活人内在道德主体的自觉和自律上,而朱熹强调外在的道德规范对人内在情欲的约束。

——李清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

材料二   魏源曾多次引用以往“以夷制夷”之典故,说:“以彼长技御彼长技,此自古以夷攻夷之上策。”他受林“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思想的启发,首先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林则徐将《四洲志》手稿全盘交付魏源,嘱其撰辑《海国图志》。他编纂《海国图志》时对外国史地书籍的辑录引用以及解读中,专门辑录涉及各国间矛盾的内容。他认为既然各国公然承认有“不能齐心会合之大害”,则我国利用其矛盾,倡“以夷制夷”,亦是自然之事。

——陈先初、胡慧娥《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再探》

材料三   到五四时期,中国开始进行的思想伦理革命,价值重建、观念革命至重要关键节点,文言文的危机日渐明显,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就构成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性改革。文学革命以清晰、精确的白话文取代言简意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现代思维方式,取代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新旧之争,就在课堂中、宿舍里到处展开着。在争辩之中,守旧论者的论据渐渐动摇起来了,不少的同学陆续转变到赞成新文化运动方面来。”

——张德旺《道路与选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陆九渊和朱熹伦理思想的相同点及心学的出现对儒学发展的意义。从修养论的角度,指出两人教育思想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来源,结合所学,说明“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内涵。
(3)阅读材料三,请选择阐释:①指出揭开“中国开始进行的思想伦理革命”序幕的标志,并简述“思想伦理革命”的内容。②指出“五四时期”文学革命在教育领域的成果,说明文学革命的历史价值。
2022-03-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天略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选考模拟(二)历史试题
8 . 学者杜维明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情感上执着于自家的历史,在理智上却又献身外来的价值……他们对过去的认同,缺乏知性的理据,而他们对当今的认同,则缺乏情感的强度”。这种现象的出现
A.反映出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缺位B.导致了全盘西化理论的盛行
C.造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内部的分裂D.根植于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2022-03-31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初年,在“实业救国”“科学建国”思潮的推动下,留学美欧的青年学子大多选择学习机械工程、采矿冶炼等专业,走上“科学救国”之路。留美学界先后创立中国科学社(1915)、中国工程学会(1922)等科学学会,创办《科学》期刊,大力倡导科学救国。1915年《科学》杂志在发刊词中,全面论述了科学的强大威力,旗帜鲜明地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这一看法,正切合了文化革命与文化建设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以《新青年》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的先导。与此同时,随着欧战的爆发,特别是大战显示的巨大破坏力,微博也使得部分国人对西方文明、对科学的认知发生了转变。国内知识界逐渐形成一个质疑科学功用与价值的“反科学”思潮。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西方文明,是战争的“罪魁祸首”,所谓“欧洲三百年科学,尽作驱禽食肉看”(严复,1918)。对此,中国科学社创办人任鸿隽指出,微博在充分享受科学益处的西方,“科学在性质上、组织上,皆有扩充之势,无畏缩之兆”。1924年《科学》杂志发表社论指出,“科学之为科学,自有其本身之价值,不因物质文明之有无而增减。……人自无良,何预科学,因噎废食,窃为国人所不取也”。

——摘编自张剑《近代中国“科学救国”思潮的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国初年“科学救国”思潮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20世纪20年代关于“科学救国”的争论进行评述。(要求:提出看法,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0 . 中国文化在传承与碰撞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病,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自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求天下无治,不可得矣。

——引自【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材料二当决定守旧或革新的国是。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譬如既然想改用立宪共和制度,就应该尊重民权,法治,平等的精神;什么大权政治、天神、圣王,都应该抛弃……若相信科学是发明真理的指南针,像那和科学相反的鬼神、灵魂、炼丹、符咒等,都是一派妖言胡说,万万不足相信的。

——摘编自《<独秀文存>选》

材料三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引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王守仁“良知”学说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他在理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陈独秀对“决定国是”问题的主要观点。从社会道德角度阐述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重要主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写出建国初期党在“文化事业”上的重要方针,并分析其提出背景。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党和政府在人才教育与培养方面的思考与实践。②指出20世纪80年代“科技体制改革”中遵循的战略方针。简述这一时期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的重大进展。概括广大科技工作者“精神气质”的深刻含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