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三民主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竞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缘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材料二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指出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进程的不同。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A:“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C:“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
材料二

材料三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A、B、C分别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
(2)材料二图中所示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谁的思想理论?作为辛亥革命重要成果却已成“空壳”的是什么?
(3)材料三描述的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哪一革命理论的实践?延安时期毛泽东还形成了怎样的革命理论?
(4)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生了哪三次历史性的巨变?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